自然界给每一个人幸福的机会,人们都知道,却不知如何得到它。
---克劳秋
这句话来自《幸福的方法》一书,缘起,今年2月9日参加格格读书营,格格老师推荐了此书,从书名感觉是鸡汤,不是因为老师要求用它来完成作业,可能我真不会去买这本书来读。幸亏按照格格老师的阅读方法开始读书,做了许多笔记和标记,也按照书里的反思做了练习,特别有感触的几点跟大家一一分享。
这本书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的人生模式,对工作和生活有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从而了解幸福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帮助你过得更幸福;它是人人都需要学习的一门幸福课。可能因为我个人工作的原因吧,我特别希望家长和中学生们都能阅读此书,或许你对孩子的学习状态、情绪有更多的理解,对你自己每天辛苦打拼以及对孩子每天的碎碎念也有一些理解,在家庭成员间理解就是爱,愿我们都在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的过程中更加快乐和幸福。
本书作者是泰勒 本-沙哈尔,沙哈尔教授是以色列人,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他教授的积极心理学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他从东西方的智慧当中去寻找令我们更幸福的思维方式。因此这本书中你既可以读到西方典型的工具式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读到孔子或者禅宗的高妙意境。
一、我们首先来了解“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
第一种: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是“享乐主义型”,及时行乐,逃避痛苦;注重眼前的快乐,却忽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
第二种:口味很差,但富有营养,可确保健康。知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是“忙碌奔波型”,他们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
第三种:既不好吃也不健康。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待的“虚无主义型”。他们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这一类人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在安静中绝望。
第四种:既好吃又健康。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思考:回顾你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你经常处于哪一个或者两个象限呢?
回想我自己,从小学开始,我就认为,只要我读书好就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好的未来就是好人生,一定会是幸福的!(当然,我喜欢读书,并不觉得读书有多苦。)
我出生在70年代,那个时候家庭普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家里希望我能早点参加工作,有个铁饭碗,就是比较踏实的、安稳的,那时可能更多的安稳、踏实就是父母认为的幸福。所以,按照父母的安排,高中毕业我就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名国企的质检员,那时,我不知道工作对我有什么意义,如果说有,可能只有一个:为父母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所以,不到一年我丢掉工作,是丢掉,不要了!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做服装生意---做音像制品---做保健理疗师---心理咨询师。
在没有结婚之前,我所做的事情就是为了赚钱,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希望爸妈不那么辛苦,爸妈好我就好了!在同龄人眼里,我算是前行者,物质基础建设早,自由。可是我感觉没有什么可开心的?只有一个支撑我的信念是:现在辛苦一点未来一定会好!所以,当我仔细阅读这四种人生模式后,发现自己之所以总是让自己很忙,是因为自己不由自主的重复着“忙碌奔波”的模式。当然,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婚后,好在我总感觉哪里有些不对,也一直没有停止学习,直到我学习心理学之后,我的人生开始逆转,从“忙碌奔波型”逐渐转向“感悟幸福型”,找到了我人生的意义与使命,享受当下我所做的事情,每天早晨醒来我都特别感恩有这样一份工作,有那么多信任我的人;关于生活,可能会有一些不如意,我也会不断地接纳、面对、成长,不惧未来。正如作者书中所说:幸福应该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在人生的全程中,即使有时经历痛苦,人总体上仍然可以幸福的。就算是有意义和快乐的事,也不能不停地做。作者用“千层饼模型”让我们明白每个人享受不同活动的能力有限,也是独特的。
二、设定幸福目标:
对自己的人生模式有一些了解后,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幸福目标。
一个目标,一个明确的承诺,可以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帮助我们找到达到目标的路线。如果我们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人生中每一个岔路就会变得非常矛盾---似乎向左向右都是错,也不知道终点。目标是获得幸福的必需品,并不是全部。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然后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愿望并且对它负责。
读到这里时,真感觉相见恨晚!回想那些我不断转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那份内心需要的过程,无论做哪一种生意,我都不觉得快乐。当我们婚后买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的时候,我也并没有感觉到开心,而且整个人几乎是抑郁的状态,如果没什么事情我绝不会下楼,也不愿意跟同学、朋友们见面,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也忘记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多久?后来我开始喜欢看《心理访谈》节目,看着看着我感觉自己有问题了,然后,开始买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学习一些心理学课程,逐渐我好像有活过来了。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朋友们知道我在学习,也感受到我的变化,所以,当她们遇到问题找我倾诉时,我会给到她们一些不一样的陪伴和支持,每每这个时刻,我会有些不一样的喜悦生出。源于在一次成长课上,做练习时,老师的一句话:“这位同学天生就是一个优秀的催眠师!”天生就适合做助人者这个职业,所以,我依然决然的走上了做一名专职心理咨询师的道路,从实习到做志愿者,到专职,十多年的时间里,虽然有时候并不那么顺利,但是内心那份笃定,那份平静、喜悦是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找不到的感觉,今天我才知道这就是我真正喜欢并且是内心里真正需要的。虽然,找到这个目标的路有点曲折,还好它已找到!
三、幸福工作法:
有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真的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将物质于财富放在快乐和意义之上)让他们不开心。热情是幸福的动力。没有热情,动机就会削弱;有了热情,不但动机会坚定,连效率也会提高。
心理学家埃米• 瑞斯尼斯基指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
1.把工作作为一种“任务”及赚钱手段,不期待有任何自我实现,上班是因为必须去,而不是他想去。除了薪水之外,他所期盼的就是节假日了。
2.把工作作为“职业”,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也会关注事业的发展,比如权利和声望等。会关注下一个升职机会。
3.把工作当作“使命”的人,工作本身就是目标。薪水和机会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力量源自于内在,在工作中感到充实于快乐。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实现自我。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恩典,而不是折磨。
这部分内容,让我更好的理解了我之前所做的生意,就是一种任务!就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做的感觉,难怪赚不赚钱都不快乐呢。读到这里,你对自己有一些新的理解了吗?
四.寻找使命,需要努力和清醒的头脑。
如果你希望在这里有更多的学习,作者提供了MPS法,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其他生活领域中做出重要决策。例如:学生在学校选课,去选三圈交集的课程,即可带来未来的意义,又能快乐且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的选择;或是管理者帮助员工发现和从事他们自己即有兴趣又有意义还能发挥个人优势的工具。
MPS模式,指的是意义(Meaning)、快乐(Pleasure)和优势。
MPS方法给我们的另一个提示就是:人们有选择工作的权利,但如果实际情况是选择不多,或者根本没有选择呢?又或者由于一些外来因素而导致无法找到一份符合MPS标准的工作呢?
无论你是首席执行官还是职员,医生还是汽车销售,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使命感,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让工作变成我们的使命而不是简单的打工。瑞斯尼斯基和简•达顿说过,“即使是在最受限、最乏味的工作中,员工一样可以为工作赋予新的意义。”
在一项针对医院清洁工的研究中,一组人觉得他们的工作就是打工(无聊,也没有意义);另一组人则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工作时很投入。第二组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创造性,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把医院员工和病人的舒适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清洁工看待工作的高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他们不只是倒垃圾和洗衣服,正是他们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康复。
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就要明白我们对工作的认可有时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有些人无论工作或生活有多好,他们还是感觉不到幸福,但他们仍然不断地欺骗自己,认为外在因素可以最终改变内在体验。
爱默生所说:“对于不同的头脑,同一个世界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完全一样的事,带给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我们选择去注意什么,往往决定了我们做事情时的享受程度,无论是人际关系、学习还是工作。举个例子,一个闷闷不乐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学习专注于他事业中那些与人生意义及快乐有关的事情来提升幸福感;如果他看中的只是数字,就很难在自己的事业中找到幸福。信念的改变可以带来巨大的差异,就像那些发型设计师、医院清洁工以及工程师所表现出来的一样,当我们关注幸福的时候就更容易发现幸福。
哈姆雷特说过,事情没有好汉好坏之分,只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
幸福是内外因素,结合的产物,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及我们所专注的工作本身。
沙哈尔教授的学生艾伯尼 卡特的看法:“与其去关注我们需要什么才能生存,不如去关注我们没有什么就无法生存。”寻找使命感“,是去回应自身内在的呼唤——那个能引导我们走向幸福的声音。
大多数人都会经历“幸福饥荒”。作者说他从未碰到过喜欢考试的学生,就算最有活力的工作也会有比较无聊的任务。你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些“幸福催化剂”。可能是周末与孩子共处的时光,或是与朋友温馨的小聚,也可能是每周做两个小时的社区义工等等,你能感受到幸福的小事。拿纸笔写下你的“幸福催化剂”吧!按星期列一张催化剂的单子,然后按照上面的计划去做。它可以包括一些日常的安排(和家人或朋友相聚、阅读、健身等),以及一些有新鲜感,可能改变生活的活动(比如去爬山、当义工),然后看看这些事情能不能成为你改变生命的动力。最好能把这些活动养成习惯。
全书不仅详细讲解了人生的模式与幸福的联系,还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感知力,一种能力,一种可以通过练习培养的能力。还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告诉你:幸福,你可以学会!
那改变生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没有捷径,你必须把它看作是一本练习册,通过练习反思和行动实现改变。
无论你处在何种生活状态,你都要明白自己对生命负有的一个重要责任——“让自己更幸福”。
希望它也不要与你擦肩而过,它绝对是值得你去买来阅读学习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