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丽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与科技齐飞,伴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代下的科技文化发展潮流瞬息万变。人们为了紧随新时代的脚步,更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科普”已不再是单方面生硬说教的代名词,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自驱性的行为。越来越多的人不断表达出自己的求知欲望,这正是“科普”工作最良性的催化剂,也是每一次成功的科普工作的基石。
细数一场成功科普工作中的关键节点,既有共性,亦有特性。然而当我们继续深究其中更核心的部分时会发现,其实个性依托于共性,最本质的只是那一小部分。概括来说是以下两大方面:内容亲民,形式创新。
一、内容:亲民
就科学本身而言,科学原理探索的递进是非常缓慢的,然而与之相对的,科普活动却并未遵循这一规律,它在科技崛起的前几百年中沉寂,却在其后的某一时段突然苏醒。这其中的关键,更多的是时代发展的结果,科技不再是科学家实验室中的公式和原理,随着互联网电子科技的发展,科学渗入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进入大众视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思考、话题、生活小烦恼,都离不开科技的影子。科普的萌芽,正是由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渗透出的科学原理生长而来。
科普的内容,也因此立足于人们的可参与性、日常性。尤其是人们发现问题,止步于现象时,需要科普活动来解决疑惑,且以普通民众听得明白的内容作为科普活动的主要内容。
二、形式:创新
从严谨性来看,人类在科学领域能做到的极致就是原理和公式。但这与科普面向大众普及的原则是相悖的。此外,物质富足的时代,人们的审美变得越来越挑剔,很多时候人们的拒绝选择只是因为不美。
因此科普工作的形式创新,成为了一个亟待正视和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关键与问题一样简单直接,科普内容保证相对合理,同时将科普展示形式的审美性、趣味性和规范性,与商业产品保持一致。比起开辟一条科普的独特审美之路,不如让它同样接受市场洗礼,与最具竞争力、同时也最亲民的日常商品对标,如此而来会更加便捷。
普遍存在的科普问题:
科普活动或科普展馆内的科普内容如何选择,目的是什么?
为了做而做,还是为了将书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还是挂科普的名来获取名利,或是我们最期待的答案……
解决上述问题前,先进行必要的思考:
1. 科普的起因是什么?
小红主动提出疑问,小明有针对性的进行科普。
学生没有提出问题,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单向科普。
科普工作的指标下达后,从结果论倒推出科普的形式和内容,很难考虑到大众的科普需求和文化水平。
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是关键。
2. 科普的内容是什么样的?
科普的内容一定是客观既有的,不包括科普策划者的个人推断和设想。
总的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或者能够进行科普,其次,需要科普与能够科普的内容应该是分层的,分层的考量因素应该是多样的,包括:科普知识本身知识框架的层次性、受众的知识储备分层、受众的科普需求分层、单个科普展现形式的多层次性……
这意味着,策划者不仅要对科普的内容本身做到充分理解,还要对内容分层和分层考量因素进行严格合理的逻辑构架。
3. 科普策划者和受众双方对科普的期待是否相一致?
举个例子:从策划者的角度,希望受众可以了解到丰富的知识,也希望自己的科普工作能够受欢迎且合情合理。从受众的角度,未必对科普的内容抱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因为大部分都缺乏对自己掌握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更多的期待或许是充满未知的意外惊喜。而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当时代的消费者(受众也是科普的消费者)已经对“产品”产生审美惯性,这意味着在给他们内容上的意外惊喜之前,需要先满足他们的审美和五感期待,让他们在遇到内容上的惊喜前还有好奇心和耐心继续……
科普策划者和受众双方对科普的期待相一致,不是运气主导,而是应由策划者算出来的。
4. 客观、理智的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受众需要这些科普内容,或方法?此处科普内容存在的必然性是什么?
⊙是为了迎合受众?
如:受众都是高中生,因此内容紧紧围绕高中课本进行铺展,亦或是现在人工智能话题热,为博眼球,才有了这个内容。
⊙我(策划者)认为受众需要?
⊙还是,策划者有更高的视角和更广的视野,将进行的科普进行拔高,让受众多维度满足的同时,收获新的问题。
科普是一条漫长之路,因它根系万物原理,源于人类需求,亦是一条永远走的通的路。越是如此,我们的科普工作越是要立足于科普的产生缘由,牢牢跟紧时代步伐,将每一步踏稳,如此才不会被科学抛弃,不会被社会抛弃,进而产出最有价值的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