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科普:英国顶尖律师事务所有“magic circle”一说,进入“magic circle”的律所意味着是律所中的翘楚,往往拥有最顶尖的业务、最顶尖的人才和最顶尖的薪酬待遇。国内律师事务所于是也模仿着搞出了“红圈所”,意即国内最正统的顶级律师事务所。
以下为正文:
我在大一时第一次听说了“红圈所”,那时只觉得将来若成了红圈所律师,应该会成为法律实务界的顶尖人物吧。大二的时候听了当时为XX(某顶级律师事务所)四年级律师的师姐的讲座,从此坚定了要以进入红圈所为目标的决心,自此,我在校的所有努力就只为着这一个目标,现在听起来很荒谬吧,但那时真的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憧憬。
现在想来,那时我的心态并不是个例,而是万千法科学子的代表,直到现在,仍然有“职问”这样的创业公司,以兜售进入红圈所、顶级咨询公司、顶尖投行之类的梦想为主业。的确,红圈所的好处显而易见,相比其他小所较为丰厚的薪酬、动辄上头条的高端业务、接触准上市公司的高层、出差时的商务舱和五星级酒店、优秀而努力的同事、可以预见的升职渠道,这些都足够让即将或刚步入社会的法学生动心,但在我看来,让我们挤破头也要进入“红圈所”的最大动力,正是所有人都鼓吹“进入红圈即为成功”的媒体氛围。也正是这种氛围引领我从法院、中端律所开始实习,再到“红圈所”中的小所,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国内顶级律所。
当我终于实现大学时的梦想时,蓦然回首,我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在高大上的写字楼日复一日做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工作的机会吗?得到了做这样的工作两三年后,可以跳槽去大公司法务中层的机会吗?且不说这样的工作经验是否真的会被大公司青睐,难道我的人生就注定要包括这枯燥而毫无意义的两三年吗?更重要的,在这里实习几个月,我失去了全部的生活,也毫无读书、进行深度研究的时间,而毫无人情味的工作氛围让我怀疑自己是否也在逐渐失去人性。
于是,在周日的晚上,我忍着没有工作带来的负疚感开始写这篇文章。有人会问,我为什么在之前的实习中没有这样的体会,为什么直到现在才突然转变想法?因为以前,我会安慰自己,工作之所以枯燥,是因为业务不够高端,是因为同事不够敬业,是因为这家律所不是XX(我现在的律所)啊。正如名媛猫所说,要做一个老实人。我以前对自己太不老实了,拒绝诚实面对内心,执着于“成功”“大牛”之类的标签,渐渐丢掉了自己。
我说这些并非要斥责什么,只是想借这篇文章写出“顶尖白领梦”的另一面。让我们回到“红圈所”的概念本身,各位想想,“红圈所”这个名词被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接到更多业务吗?大律所的客户都是清一色大公司,客户选择律师团队时并不会因为某位律师在“红圈所”就职而青睐于他。剩下的只能是吸引优秀的员工,是律师吗?工作几年后的律师早已深谙规则,懂得实际才是王道,并不会被噱头所吸引。实际上,“红圈所”概念开始盛行,正是国内IPO业务开始崛起之际,IPO,即公司上市,律师需要对待上市公司进行全面详尽的调查,而调查的基础,便是全面的数据整理,上百个土地证明、动辄上千的专利、董监高管背后可能关联的几千家公司……这些全部需要“手速快”的“打字员”将纸质证书录入word、excel,这些工作基础而简单,却需要近十个人数月的高强度密集劳动,按时下班?周末?不存在的。而大律所招聘一个正式律师,成本高达百万(是的,你没看错,工资只是成本的一小部分),这种状况如果发生在其他行业,公司可能会选择外包。但在金融律师行业,一方面即便外包,律所考虑到准确性还是会复核,依旧需要大量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外包公司在市场上根本不存在。
于是,各大律所公司证券部门纷纷开始战略性招聘实习生,只需要极其微薄的实习补贴,就可以招到顶级法学院毕业的学生,最重要的,不需要提供给他们正式员工的身份。在这个全民IPO的时代,名校实习生们不知贡献了多少价值。问题是,如何让努力读书、憧憬未来事业的名校毕业生们甘愿充当廉价劳动力呢?这时候,资本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利用媒体造势,打造出“红圈所”,同时给迷茫的学生们一条可以看见的光辉职业道路:红圈所实习——红圈所就职——红圈所合伙人or上市公司高管——成为人生赢家。仿佛这是一条既安全、又最卓越的职业发展路线。而当我冷静下来看待这些,才发现资本讲给我们的故事漏洞颇多,首先,“红圈所”里的年轻律师,最终成为合伙人的不足5%,成为公司高管的更是寥寥,其余人去了哪里?其次,接触这一小部分成功的律师后,了解他们的状态,我们真的愿意成为他们吗?他们也许确实成功了,但与我们想象的成功绝非一回事。最后,资本给我们打造的梦想道路只讲了会获得什么,却没有讲会失去什么。每年有多少律师猝死事件被紧急公关,还有多少律师眼角膜脱落,即便是眼前,我的同事们每天蜡黄的脸色,午饭间实习生们关于“同学都说我这个月又老了好多”的闲谈,无一不在迫切告诉我这个行业的真相。
以上言论适用于从事IPO业务的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一不小心,我似乎言辞有些激烈,如果各位了解这个行业后依然决定选择它,我祝你好运、成功并且健康。只是如果你并不了解现实,只是被资本和媒体鼓吹着向前进,或许可以冷静下来思考,如果这条路真的那么理想化,市场应该早就饱和了,为何媒体还要大力宣传、请法学生们“入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