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最近国内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如果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买不起学区房,那还买学区房做啥?
我一看这段子,想到的是前些年关于读书无用论泛滥的潮流。但与这个段子比起来,又有些不同。这则段子,虽然暗讽或无奈地表达了被认为精英的清华北大毕业生经济收入,远远赶不上北京学区房的价格,但是它也并没有彻底地否定读书的价值,只是学区房的价值与孩子未来的关系有待讨论。
对我们而言,这个问题类似于常常被问及的一个话题:既然国外工作不比国内挣得多,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地出国?
虽然我们现在英国生活,但我们夫妇俩的毕业院校并不十分突出。我没有读过清华北大这样一流的大学,只具备南医这样一所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学历;先生倒是与清华沾些边,因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办学之故,毕业证上多了一个清华大学的钢印而已。
我和先生都出生在并不富裕的农村,从小到大也没有进过名校,因为我们的家庭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去买学区房,勉强供应我们读到大学已经算是竭尽全力,大学开始的一切都只能由自己承担。我们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向上攀登,成绩在所处的环境中还算是前列。
但,今天,如果以经济收入来裁定我们两口子生活层次的话,答案则特别明确:在各自的大学同学里经济条件最差的一家。至今为止,我们只有一套不足65平的普通住房,汽车没有一辆。而且除了这套房产,无任何存款和理财产品。结婚前五年,迫于贷款压力,我们都没有敢要孩子。这就是我们的物质财富。
环顾一下,十五年前一起读大学的同窗们,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只有一套房,还没有车的家庭;或者是数数十八年前一起读高中的同学们,亦或再远一点,二十一年前一起读初中的伙伴们,我知道,绝大多数的他们也都比我们的经济条件好很多。
我的公公有一次特别恼恨地质问我家先生,“你们到底折腾什么劲?博士读了,还要出国,家里小学没毕业的早早出去打工都比你们过得强。” 是的,公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开上汽车,回家省亲都很气派,城里住房一套又一套,他们很着急也很纳闷,为啥我们这么“无用”、这么穷?这对研究生毕业的夫妻俩次次从南京回老家,先乘大巴或火车到合肥,再转乘公交车到镇上,最后还得搭三轮车回村,他们觉得有点“丢人”。
我非常理解父母们的心情,却跟他们解释不清楚。在他们心中,我们读书都是佼佼者,怎么就不能发家致富呢?
本质上,这个时代,读书并不是致富的必经之路,只是增加了一些改善生活的可能,更没有人承诺读好书之后就能拥有丰厚的报酬。那么,如同我们一般夫妻俩都白手起家,完全靠自己奋斗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在看似稳定的事业单位供职,经济上两口子零起点,没有父母的经济支援,从攒钱结婚到买房买车之间的距离岂止是三年、五年?
我们这样的穷,却还不停地折腾,说到底是对精神和自由的追求,也是为后代未来的积淀。今天,我们先放下自己这一代的精神和自由不谈,尽管短短两年海外生活,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收获,只就对后代未来的影响聊聊一些心里话。
首先,我们对养育孩子的基本期待——自己带娃,尽可能多地陪伴。我们非常希望夫妻俩自己养育孩子,不想牵涉老人。父母的陪伴对孩子一生人格和思想的影响多么重要,相信没有人质疑。但是,在国内,我们很难实现这个基本愿望,因为在职场的父母工作都太忙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地陪伴孩子,尤其是婴幼儿和儿童。除非一方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否则夫妻必须都工作才能完成养家的共同任务,全职妈妈或全职爸爸承担的压力非常大。显然,我们夫妻俩任何一方的经济收入都不足以在南京这样的城市养家。如果生娃,必须依靠老人或请人帮忙照顾。但,在英国,我们收入虽不算高,一个人的收入却可以养家,只要自己不过度消费奢侈品,普通的日子还是过得去。这为我做全职妈妈带娃的愿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谈谈孩子的教育。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么学校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不出国,以我们两个人家庭收入月收入一万元计算,生活在南京,还需要为没有保险和退休金的公婆医疗和养老承担全部,我们不可能买得起名校的学区房,连二三流学校的学区房也买不起。但,我们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小读名校,尽管在农村的父母觉得不可理喻,认为他们没有提供我们从小读名校,我们也考上了大学。可是,当我们真正接触从小读名校的同学和朋友时,我们一定会意识到与他们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在学业成绩上,而是思维理念、视野见识、艺术鉴赏等无形之中的差距,后者其实更多地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体验、品味和质量。
而,在英国,我们如果买不起学区房,可以租学区房,照样可就读好的学校。而且,各学校的评级都可以在教育部门的网站上查询,级别评价不只是单一的升学率,而是综合学校的特色教学、师资力量、家长和学生反馈等等方面。学校录取的决定因素不只是住房是否在学区内,还有家庭有无其他子女在此校就读和孩子有无身体或其他方面需要被特殊照顾等。此外,英国的教育质量是世界闻名的,教育是其重要产业,世界各地源源不断的留学生都足以说明这一点。好的学校很多,小学和中学资源也相对丰富。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真的不需要像国内一样负债累累地买学区房,买不起就租房。这里好的学区房虽然比一般房子贵一些,但也绝不像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学区房贵得那么夸张。
因此,孩子未来如果选择在英国读书,我们的经济压力会小许多。同时,相比国内学校,英国学校不是应试教育,鼓励孩子自我个性发展,课业负担轻许多。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游戏、阅读、手工、绘画、音乐、社交派对、体育项目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成分。至于而这些正是我们一直希望给予孩子的快乐成长。加之这里的多元文化,学校里班级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能有,孩子从小在这样的氛围里会学习尊重不同的民族、肤色、文化,心胸会更包容。
有一次,我在一个社区课程里认识一些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妈妈们。她们有的人是独自一人在英国,带着三至五个不等的孩子在这里读书,而她们的丈夫都还在自己的国家工作,尤其是沙特那些石油丰富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条件相当好。我惊叹于他们的辛苦,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孩子,独自在异国他乡,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其艰辛可想而知,但是她们很乐观,说为了孩子接受英国多元、优质的教育,辛苦一点都值得。当然,我也见识过独自一人陪着两三个孩子在英国读书的中国妈妈,丈夫也在国内工作。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叹,世界上的父母如此一致——竭尽所能为子女提供好的成长条件。
从后代的角度考虑,无论是干净的自然环境、食品安全,还是优质的教育环境、社会氛围,我们的背井离乡都有一个合理的支撑。
未来不论去留,至少此时的我们都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