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由于出差到福建,便顺便到厦门走了一遭,也看了早已名声在外的鼓浪屿。
厦门的城市格局并不大,有点像中国的五六线城市,当然,如果看这座城市的各项指标和数据,那又是一线大城。小城与大城的模糊,在这里显得格外迷离。
这城市有着中国其他大城市一样的—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发达的基础设施、现代的市政建设,以及,潮水不息的人流量。
到得比较早。时间是2017年11月1日星期四,大概九点多一点,下了最早的一班泉州到厦门站的动车,打车直奔鼓浪屿。
倒不远,二十分钟车程。一下车惊叹的倒不是这小岛的名气,而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乖乖,到这了你会不由得错觉,中国人真是既有钱又有闲(大部分游客是中国人)。他们步履从容、神态轻松、举止也算得体,而且老中青少幼各年龄阶层,团体个人游各种类型都有的,嗯,比较合理。
船票价格是五十元,含往返,最低的35元。并没有传说中那样难买(也有可能不是重大节假日的缘故)。小岛的码头有几个,都可以通用。
然后浩浩荡荡。注意不是海浪,而是比海浪更加排山倒海的人群,尽管充满秩序,但仍然让人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错过了航班,生怕落后于人海了。看来,中华文化里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大部分是由人口决定的,不自强不息?自有人替你,不得不息;不厚德载物?哎,立锥之地少间隙,搞不好就要起冲突,得有涵养,用现代话讲,要淡定。
我们从内厝澳码头出发。到泉州法院办事,面对他们法官、书记员福建普通话和闽南话交织的情形,我打趣道:国安局应该到你们这里招人。节省成本,密码本都不需要了。我估计,这内厝澳三个字,应该就是从闽南语音译过来的。所谓音译,就是生吞活剥不问口感嘛。
在游轮上的时候,服务员兼销售代表,给我们大力兜售鼓浪屿的各类文化以及衍生出的文化消费品—其中讲到了鼓浪屿的万国建筑群,钢琴之都,还有盖章本。盖章本,你看看,这名字多土气,好歹叫个印花游册、印花本不雅致一点?名字不能吸引人。不过好歹内容比较可爱—这小岛上积聚着数百家小店,每家小店都有着形态各异的好玩的印章,上岛的游客可自取盖章。是不是比“到此一游”更有纪念意义?而且环保、文艺、有创意,既能不露声色的招徕客户又能带动产业的联动。
岛是美丽的。除了美丽这个词语,其他的形容美丽的词语都显得多余。要是一定要再用个什么词,大概就是风情了。
岛在地理上是极狭的。但由于岛上没有任何机动车辆,包括自行车。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人的双脚。慢悠悠的在岛上走上一天,又觉得这岛很大,木心的一首《从前慢》,大概就是用脚写的吧。
中国的大多数景点,人们去的大多不是景点,而是名气。这小岛也不例外。人们走马观花的在岛上胡逛一圈,拍一张照片,然后迅即坐船离开,发一发朋友圈,然后徒得几十上百个赞,新鲜劲一过,人问:厦门怎么样?鼓浪屿好玩吗?只剩回答:好,鼓浪屿不错。就再也没有别的词了。抽象到了简略。
不知道岛上是不是有婚纱摄影的公司,反正,如孔子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这儿,十步之内,必有婚摄。对的,婚纱摄影,婚摄要找景嘛。不过话说回来,找来找去、拍来拍去,相信摄影师镜头里最多的除了这风情的岛,怕就是排山倒海的人了,排山倒海的人早已构成了这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后当然是修图。Ps,骗傻的中文缩写嘛。
不过,这岛,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实现了商业和文化的和谐相处,或者讲叫统一。说实在话,这个岛上唯一能体现出商业性的特征,就是排山倒海的人,商业嘛,就是人气消费学。其他有关于商业的元素,都被岛的风情盖略不详了。走进一家充满诗意的房子,以为是上个世纪遗下的古物,抬头一望:今日有房。哦,原来是旅馆。触目而见的小店—岛上是没有大这个概念的,似乎一切都已经化整为零。我拿着盖章本,一家家的寻觅,梦想把盖章本上那几百个图形各异的印章集齐,不过,最后止于梦想。傻头傻脑的一家家的问:请问你家有盖章吗?有一家小店的小哥的回答是:我家的榴莲糕最好,来鼓浪屿不吃后悔。以为他没听清,我又重复问了一遍,小哥回答:我家的榴莲糕最好,来鼓浪屿不吃后悔。没有二话。旁边的游客莞尔一笑。估计人家心里想:这俩二货。哈哈,蔡律师不工作的时候,还是很单纯可爱的……
然后爬日光岩。日光岩还是比较恰如其名的,一块大大的石岩兀兀的立在那,挺立花草林木间。绿是足够的。由于“登顶”的路径比较窄狭,在这小小的岩上,自然实现了对人类的一次包围。排山倒海到这里变成了一字长蛇,迤迤逦逦。巨大的人流倒变成了对自然的镶嵌。
这岩不高,目估也就百十来米。所以不一会就到了半山腰,俯瞰脚下,不觉有“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之感。好像随便吸一口气,都是花色和木味的。倏忽之间登到了“顶”,却比较失望—目之所及,到处是房子—那里面应该包含有不少富人私建的别墅吧。走在岛中的时候不觉察,登山后,方才发现真相,难怪“登高望远”啊。正准备更上一层,龟寸之间的观景台,攒满了人的头和脚。
于是赶紧下山了。再看看日色将离,趁着未发的邮轮,呼啸而过的,疲惫和睡意爬满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