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开的那天,像即将坠落的露珠”

电影《暹罗之恋》

“你离开的那天,像即将坠落的露珠,疼痛地哭泣。”

“真不知道这些诗有什么好的。”

“你没读懂是因为你还有这样心酸的时刻。”

电视里在出声。

“两个人合适恋爱的时候就在一起,合适分开的时候就分开。”我本以为是这般看得开,怎料,我甚至还能数的清,这是和岛分手的第29天。

我蜷缩在沙发上,脑海里循环着《重庆森林》。喜欢上一个人会特别在意他的一切,比如味道。我围着她留下的围巾,怀里的抱枕,是她抱过的,甚至还用抱枕蹭蹭头——她曾枕着它睡。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不会过期的呢?”


电影《重庆森林》

其实也分不清内心的情感,我是喜欢她到要死,还是寂寞得空虚。第一次遇见她,是春天。我以为就像诗里说,两个人相遇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而遇见她却没有诗,只有春天。

那天晚上,她坐在床头,指甲被月光映得好看,我喜欢她指尖的味道。我拿过酒杯,说,我喜欢你自在。她说她也是。

分开的那天晚上,她说她喜欢我自在。晃了晃手中的酒杯,我看看她,说,其实也没那么自在。

遇见岛到喜欢上花了一瞬间,喜欢到沉迷花了一周,在一起到分手有九天。

对啊,我现在这么心酸的时刻是为什么?

喜欢岛吗,喜欢她什么?

不喜欢她么,我为何这么没有气力?

脑海里放起了背景音乐。

“如能忘掉渴望,亦能畅游异国,放心吃喝。”

“你的衣裳今天我在穿。”

“纱窗外,小鹿给我送知花,想想吧,真想给你见到他。”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下雨不来。”

小时候很想买赛亚人的公仔,然后就使劲攒钱。却发现怎么也攒不够,在商店转了一圈又一圈,发现赛亚人的钥匙扣也挺好看,还稍微便宜,那就开始存钱买钥匙扣。再后来,存够的钱只够买贴纸了,那,贴纸也挺好的,贴桌上和摆个公仔不是也差不多吗?于是就买了贴纸。但看着书桌,一点也开心不起来,贴纸就只是贴纸,替代不了公仔。心里有疙瘩,钱也一点都没有了。

后来喜欢上一个人也是,对树有了情愫之后,心动的样子都像树。我一直觉得我要树这样的,却始终对别的面孔深陷,大概我是再也没有遇见过完全的树。想起赛亚人公仔,我知道,什么都替代不了树,然而终将会遇见一个树,类似“斯人若彩虹”,而“遇上方知有”。


电影《怦然心动》

不先买“贴纸”,不至于遇上的时候,失去了感觉的能力。

后来我重新开始存钱买公仔,一个月后钱够了,第二天去买公仔的时候,却陷入犹豫。一个月的努力为的只是这个公仔吗,我真的想要吗,好像开始有些舍不得买了,然后它好像也没那么令人着迷吗?我最后还是忍不住买了公仔,不过一个月后它从桌面被挤到地上了。我从来也没有和树在一起过。不过对树的迷恋,已经延续到之后的每一个迷恋,树,也有和岛一样剔透的指甲。

也不知道,树是不是“彩虹”的样子。

和树作为朋友分开的那天,我把她送给我的东西全都扔掉了,包括她送的文具盒的我舍不得扔掉的包装盒。

她大概从来没有感觉到我的感觉。

我以为我已经告别这样的感觉,却在更多人身上发现了这种感觉。

我试图在岛身上找过很多比树好的地方,我在树之后的迷恋都如此。却在失望空虚时刻,都会想起树。

人总把损失看得比得到重,得不到的比拥有美丽,孤单让自由变得空虚。

放下抱枕,揭开围巾,赤身走进厕所。温凉的水喷下来,这是树最喜欢的温度。凉的感觉让人清醒,一些温度又不至于太冷。好像缠绕自己的感觉都被冲走,变得轻松。

奥,我喜欢树的自在。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斯人若彩虹 遇上方知有


“人与人之间有座岛,

我想去那座岛。”


“他们彼此深信,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

让他们相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美好的人,美丽的人。看着看着油然而生的自卑感
    黑的_blue阅读 187评论 0 0
  • 在我有记忆以来,家里就只有我爸一个人了。他是一个酒鬼每天一个人喝闷酒,喝醉了就指着我骂,“这他妈的这个婊子,丢下你...
    司蓝拖拖阅读 432评论 0 0
  • 我问 什么是幸福 幸福在哪里 可是 寻寻觅觅 总也找不到答案 直到 一个清晨 一句 早安,宝贝 幸福哟 在我的心里...
    Queen的婚姻育儿观阅读 174评论 0 3
  • 1、最是寂寥黄昏,掩去了日光的明媚。都说秋水无尘,秋云无心,这个季节的山河盛世,应该沉静无言。秋荷还在,只是落尽...
    西原小酒馆阅读 1,089评论 2 33
  • 弱水三千,只愿取一瓢相饮。即将迎来的满地秋色,你准备去哪里浪呢?~看看中国国家地理评出的榜单,你心动了吗! 1 喀...
    心安处即归途阅读 528评论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