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盛夏,又到了新的毕业季,三年时光,白驹过隙,当提交完最后的离校申请,我的研究生生活宣告结束,我的学生时代从此画上句号。我从未想过学生时代结束得如此特殊,如此安静,如此猝不及防。如果没有疫情,我们一定会拍好多毕业合照,一定去海底捞享受即将过期的八八折,一定完成曾经计划的毕业旅行。可偏偏,三四月上海疫情爆发,我们的毕业留念只剩下了云合影,那些半年未见的同学还会再见吗?
遗憾吗?说不出来。我总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告别,习惯了面对未知,但真正的自己是夹杂着清醒和感性的,当时间走远,当自己的身份顷刻间发生转变,当一个人面对不曾熟悉的人和事,那些习惯像泄了气的气球,而此时的肺活量几乎为零,被随意践踏着,再也飞不起来。
如果说,有什么好怀念的呢,往前看别回头。但请允许此刻,让我回头望一下,和过去再拥抱一次,然后再大步向前走。
一谈:读研
我总是对研究生的自己产生怀疑,是否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大学在河南大学读药学专业,考研报考的西安交通大学药物分析专业,也许那个时候对自己过于自信,去挑战C9高校。考试前一个月莫名奇妙得了肺炎,在医院躺了两周,在家歇了两周,没有用好最后的冲刺,结果失败了,但是也尽力了。考前想过弃考,考完想过直接工作,出成绩才想调剂。调剂的过程非常难熬,刚开始联系了西北大学的导师,拿着自己在大学获得的微薄成绩孤身一人从开封到西安,住了一晚青旅,和导师聊过对我还算满意,本以为紧张的神经总算可以放松下来,一个人骑着共享单车还在西安街头兜起了风,可想当时掩饰不住的开心。自古至今乐极生悲总没出过错,结果背道而驰,那年西北大学的调剂方案突然发生了改变,不再接受校外调剂,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断了。临近调剂系统开放,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小木虫上看到一则调剂信息,又去学校官网查了一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导师发了邮件,没想到回复了,复试也顺利通过,就这样机缘巧合之下来到我现在的读研学校,上海师范大学。
由于调剂的原因,最后几乎没有了选择权,我的读研专业不再是药学类的专业,而是物理化学,选了导师下面纳米生物技术的研究方向,具体课题做的是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交叉性很强。读研的过程和自己想象的出入很大,导师只给大的研究课题,但是具体做什么全靠自己构思,刚开始对这个领域本来就是完全陌生的,还要再想出创新性的idea,非常困难。前期阅读大量文献,不断地总结可以创新的点,同时又一次一次地被否定创新点。研一上学期基本上就是这样过去的,到了研一下,新冠疫情刚刚爆发,返校推迟,继续打磨自己的课题想法,和导师同学线上沟通,直至六月份返校开始投入实验室。我的第一个课题工作差不多是从2020.06开始的,但是到2020.10才有初步进展,整个读研过程基本就是这样,无数次的失败重来,一次接一次地被拍在沙滩上。所以,读研真的需要独立学习的能力,需要内心的强大,需要勇气。
我很庆幸虽然研究生课题开始得有些艰难,但是导师对我们要求相对平和和开放,让我们拥有了除科研之外的自由时间。这样我才有时间做家教挣一些零花钱,我选择了辅导一年级的家庭作业,每天两个小时,一次140元,虽然有点累,但是收到钱的那一刻觉得累也是值得的,我常常转换思考的角度,外出家教的时间正好可以冲刷去一部分科研的疲惫,交谈上海小学生的一些日常生活,感受上海的本土人文。
我也很感激能在读研的三年遇到非常nice的室友,和她们朝夕相处的每一天,都让我的读研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我们大学是四人间,研究生也是,在得知研究生分寝信息的那一刻,我意外发现现在研究生室友的学号后两位和我大学宿舍室友的完全相同,冥冥之中觉得些许巧妙,而且其中一个还是复试时候认识的一个姑娘,当时就希望能成为室友,最终也成真了。和她们每个人相处都非常温暖,有每天十一点回寝第二天依旧第一个从床上爬起,并画好精致妆容再出门很哇塞的杨老师,因为她的精力好像永远都是百分比,我们还会称她杨铁人;有心灵手巧小太阳一样的皖南妹子小吴老师,最喜欢给她要好物链接啦;有第一次见面就觉得性格相投的河南老乡倩姑娘,被课题虐了三年但是现在顺利入编成为人民教师啦,以后去苏州也有朋友投靠了。我们一起在深夜放毒,一起给彼此过生日度过24/25岁的第一天,一起去外滩哈皮,一起走在上海的街头又疯狂拍照......那些点点滴滴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美好永远被储存在记忆里。
二说:上海
上海,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号称“魔都”,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地方。我从一个四线城市的小乡村走来,大学之前也仅行至方圆百里,大学出了市但也从未出过省,一下子来到祖国最繁华的城市,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新鲜。
第一次来上海是研究生复试的时候,一个人坐了一晚上的硬座。在美团订了一单60块钱的青旅,和西安青旅不同,八人间的房子住满了人,几乎都是年轻人,住了差不多两天,我发现她们差不多是常住,彼此之间也有交流,问了一下青旅老板一个月多少钱,老板说差不多900,这里的人为了节省一部分房租才会考虑住青旅,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也能感知一丝沪漂感,仿佛处在电视剧里一样。考完结束回去的那天晚上,为了离火车站近一点又换了一家青旅,上海的天气很奇怪,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突然就下起雨来,我坐了很久的公交,到地方发现找错了地方,又给旅店老板打电话重新搜索了一下路线,可能我订的都是便宜的旅店,旅店位置非常隐蔽,我只好又给旅店老板打电话,老板说出来接我。天色慢慢暗了下来,老板是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在他带着我走向狭窄的小巷子时,说实话我的内心是紧张的,但是我选择相信他,那一刻也是迫切想要安置住宿地罢了。这次的青旅条件比之前的更差,同样是一些常住在这在附近打工的年轻人,但是房子的房顶没有装修,屋内设施摆放凌乱,我的床铺在上铺,临近窗户,晚上外面灯火通明,过路车声听得清楚,大早上早醒也是正常的。这是第一次来上海,漂泊感是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
在上海读研的三年里,实际上在上海的时间只有两年。虽然有两年错过了上海的春天,但是还好上海的春夏秋冬都有领略。我爱春天里上海师大校园郁郁葱葱的梧桐树,我爱夏天排解了酷暑的及时雨,我爱秋天布满小路的黄色落叶,我爱冬天不再刮刺骨的风怡人的温度。在上海,参观过欣赏不懂的艺术馆,打卡过装饰华丽的连锁书店,在上海三件套的中心仰视天空,在52层的朵云书店俯视繁华的上海。如果说我最爱哪里,我想还是外滩,傍晚的外滩灯火璀璨,会让你觉得这才是繁荣昌盛的中国啊,在灯光闪耀下,注目东方明珠一下子愣了神,也曾一个人感受雨下的外滩,标志性的三件套楼顶没入云彩之上,路上虽不及晚上热闹,但也多了认真欣赏周围景物的时间。
谢谢上海,让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祖国的文明和繁华,让我的视野再也不局限于县城的风景。跨越阶级或许很难,但是通过读书,去你想去的地方终究不再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了。
三聊:现状
没有毕业典礼,我的学生时代宣告结束了。在家里度过了半年的日子,唯一完成的事情大概就是确定了现在的工作。曾在无数个深夜焦虑着,曾无数次地犹豫着,现在都已做出了选择,我希望也是最好的选择。
我来到了北京,开始了北漂的日子。入职了一家公司做着医学编辑的工作,现在已经两周了。工作中有很多不太清楚的业务,不太明白的专业术语,但是也有一步步地学习着,身边的同事也都很不错,工作氛围让我感觉到些许放松,我想这样已经不错了,刚步入社会,还是一个学习者,只能通过一个一个项目,一点一点地积累,才能得到不断地打磨,不断地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学生和打工人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一名学生,有学校和老师的保护,不想做的也可以先放一放,时间更加自由一点,但是进入社会就不一样了,没有人为你负责,也不会有太多人为你承担后果,必须在上班时间前完成打卡,项目必须在deadline前提交,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一点严谨一点,一项工作牵涉多方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刻,会因为处理地不得心应手而焦虑,其实这些都容易得到调整,最难的是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地位,怀疑前途发展,一旦陷入到死循环中,很难从中脱离出来。
有一天夜里突然emo,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不单单是工作这一点,还有身边的其他琐事掺杂着,就这样好不容易控制点自己不那么伤心,脑袋又会想到其他的伤心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一刻,我明白了小孩子为什么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因为哭累了不想想了就睡了,而成年人却很难入睡,因为哭累了想到其他事还能接着哭。我看着窗外明晃晃的灯光,想到张钰琪“Baby,Don't Cry”那首歌的歌词,“Oh my baby,please don’t cry,这悲伤也不知从何而来,妈妈说想家就往回走,但这条路怎么不能回头”,再一次湿了眼眶。可是天亮了还要上班,快点睡吧。“不管昨晚你是多么地泣不成声,早晨醒来城市依旧车水马龙。”是啊,快点睡吧。
——写于2022.7.25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