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一周过去了,我们的生活也回到了原来的样子,2016年底的鸡血早已失去了效应,自己说过的话早已抛在脑后,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再过着自己不想重复的人生?也许真的是没有时间观念,反正一年还长着呢,很多事情慢慢来,不着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今天又重复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里面提到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真实再现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一生,据说他可以把自己每天的时间都记录下来精确到分钟,休息,吃饭,读书,做研究。
以下是摘自《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样本: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钟。
鉴定袋蛾——20分钟。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钟。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钟。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钟。
读《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钟。
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1小时25分钟。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
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钟。
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1小时5分钟。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6页——3小时20分钟。
路途往返——30分钟。
休息——剃胡子。读《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5分钟。
读《消息报》——10分钟。
读《文学报》——20分钟。
读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66页——1小时30分钟。
以下摘自《把时间做朋友》:
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遇到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想明白“基于过程的”与“基于结果的”两种记录之间的区别之后,我开始尝试着在自己记录的每个事件后加上时间。
大约两个星期不到的时间里,我马上体会到了这种新的记录方法的另外一个巨大好处: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前面我们就讲过每个人都有的感觉“时间越来越快”,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会使我们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焦虑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带来负面影响。我的体会是,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又恰恰因此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奇特的一生》我看到第三遍的时候,才真正注意到这段话: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做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钟”、“1小时50分钟”;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他们了解时间,通过长时间刻意的训练,甚至不需要表就可以感受时间的一切行动——当然,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自顾自地流逝。
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他们了解时间,通过长时间刻意的训练,甚至不需要表就可以感受时间的一切行动——当然,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自顾自地流逝。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言》里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默默陪了20多年我才开始真正认识她。她原本没有面孔,却因为我总是用文字为她拍照,而因此可以时常伴我左右。时间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作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将之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正是因为有了时间作为朋友,我才可能仅仅运用心智就有机会获得解放。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就是我的说法——“与时间做朋友”。
现在我们知道了如何和时间做朋友,开始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想了想今天的所做所为,不禁汗颜,刷微信三个小时,看书一小时,逛街四个小时,洗头半小时,天啊,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怪不得有句话是花钱如流水,时间也一样,我要改变了,每天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你不一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