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及电影之前,我想先说说保罗·沃克。因为,我接下来的很多推测和评价都离不开他过世的这个意外。虽然我对于失去这样一位主心骨演员而感到惋惜,但我在惋惜之外,更是觉得无奈。“飞车党”死于车祸这个事实很像是一种命运的嘲弄,让这个以飙车、犯罪为主体的系列电影带上了一种颇为反讽的意味。
整部电影依旧具备了《速度与激情》系列的所有元素:豪车、美女、枪战、竞速,还有一贯的主题“家人”。客观来讲,影片剧本不佳,情节不够跌宕,过渡发展也有些牵强。虽然影片场面宏大,特技炫酷,但过多的肉搏战和打飞机戏码让影片主题偏离了飞车这一根本要素。当多米尼克第一次和敌人德卡特·肖在车内对峙时,我真的没想到这两位只是想来一个面对面的直接冲撞。原本期望一场追逐战的我,当时的内心“几乎是无语的”。当影片行进到高潮时,多姆祭出了那辆经典的改装70版Charger。我已经预感到了他将会用他标志性的抬车头动作再和肖来一次撞车,果不其然,一辆好车,跑都没咋跑,就这么简单的给废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剧组有意嘲讽法拉第和马自达,整部影片有很多车祸镜头,从迎面撞车到滚下悬崖再到飞车撞飞机,主角光环依然闪亮。但那荒诞的程度已经晃瞎了保罗和韩以及一票观众的双眼。
虽然我们在进入电影院前都已知道那种从第四部就开始的“从被逼犯罪到皆大欢喜,回归家人主题”的《速度与激情》式发展套路,但林诣彬指导的那几部都给人一种自圆其说的完整感。由此我不得不提一下第七部的导演温子仁。这位拍恐怖片出身的导演对动作片的节奏掌控并不熟练。对于飙车、枪战、肉搏戏的编排并没有能让我的肾上腺素飙升。影片前四十分钟调用了大量人物特写。或许按照温导演以往的经验,这些镜头能烘托“逼上梁山”的引子氛围,但是用在这几位硬派演员身上的效果并不理想。范·迪塞尔回望被炸掉的房子的蛋疼表情就像是一个从瞌睡中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男孩子一样迷茫,这种表情不应该出现在多老大的脸上。影片中还有很多中心旋转,上下颠倒的镜头,让晚饭吃了很多芝士和炸鸡,胃袋犯腻的我差点没吐出来。仅就一部爆米花犯罪动作片来讲,我会给《速度与激情7》三星半的评分,及格水准。
但是,我们都知道,《速度与激情》远不止是一个爆米花电影系列。从最为卖座的第四部开始,《速度与激情》就把主题定位在了“家人”上,虽然仔细想想颇为荒谬,但一个具有巨蟹座特质的枭雄真的很吸引人。正是从第四部开始,这个系列的正主从“身份纠结”的欧康纳交替给了“家主”多米尼克。范·迪塞尔的枭雄气质和多米尼克的深情大义的合二为一,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反差萌”。也正是这个“家人”主题,让我们看完一部犯罪片后,却能感到许多正能量。这种悖论一样的设定虽然成功塑造了多米尼克这个形象,但依然有着不能自圆其说的隐患。这种牵强感在第六部里已经初见端倪,现在想来莱迪的复活是那么的扯淡,但在当时在林诣彬的节奏轰击下,我觉得只要看到多姆幸福的表情,其他的都是浮云。而在第七部的一开始,这种牵强感亦体现在了二男主欧康纳的身上。作为大哥的小弟,欧康纳毕竟不是多姆,他比多姆多了一个儿子,而且米娅又不同于莱迪。在那些平淡日子里的琐碎问题,多姆从未提及,但欧康纳需要面对。虽然剧情将他解救出那“没有子弹的休闲车”生活,但欧康纳知道有一天他终将回归平常。剧本似乎也没有对欧康纳的迷茫做回避,私以为环球影视是想拿这点再做文章的。奈何世事无常,如果果真如此,那么第七部的内容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潦草,欧康纳的角色定位也应该有一个较大的转变。
其实说来说去,我都绕不开保罗。的确,从彼时还有着两个定冠词的《速度与激情》开始,欧康纳和特瑞图就是电影的双轴心(第三部是个例外)。比起一开始定位就比较鲜明的多米尼克,保罗·沃克饰演的布莱恩经历了明显的心理和角色转变。虽然我向往像多米尼克那样的冷静的硬派人物,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布莱恩倒是更为接近日常的我们:躁动、迷茫、有点小聪明、但容易被肾上腺素和费洛蒙支配。那年金发的阳光少年开着我最喜爱的GTR系列R33一遍遍的练习漂移时,我就知道他就是我的替身。从R33到R35,布莱恩从一位警探变为一个法外之徒,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一位父亲。我期待这幻想中的自己的新的故事。但当我知道了这位映射了青春期的自己的人物再也不会出现在这部实现我热血梦想的片子中时,我已经很难恢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的观影心境了。电影快结束的一个小时,正邪双方的交战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我看电影的主题却变成了找保罗替身和想看看剧情到底如何安排欧康纳的归宿上了。影片的最后,剧组用一种极为牵强附会的方式表达了对保罗的怀念。而在看到For Paul的字幕时的我却没有一丝快慰和欣然。剧情的勉强,节奏的混乱让这一部遗作没有绽放它该有的总结性的光辉。即使环球影业并未打算停止这个系列的制作,《速度与激情7》也算不上是一部高质量的承前启后的衔接作品。当车祸都不再象征着结束,我很怀疑《速度与激情》系列的下一步发展。
也许这一切都要怪罪那个不负责任的欧康纳。都怪他,像那些不说一声就走的青春生活一样,不打一声招呼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