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18年12月16日,连续1000天阅读日记第414天。
晚餐,一家人其乐融融吃着热腾腾的火锅。谈性正浓,我忍不住对着妹妹妹夫叮嘱:杨思远(外甥名字)可爱读书了,寒假在我家,可是每天捧着书一动不动,也不肯去外面玩。你们可要好好抓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多给他买书带领他读书。
妹夫笑了:要是读书多了,变成书呆子就麻烦了。
听到这话,我就开始沉思:这般思想从何而来?
因为,我很清楚,作为公认的书痴,我难免给人以书呆子形象。因为,平生除却读书和旅游,其他方面的爱好已渐退其次,尤其是做饭技巧日渐萎缩,生活技能娴熟的不多。
很可能,这就是构成家人认为我是书呆子的理由。
而且,在他们潜意识的深处,对世界上所有书痴都有这种偏见和误解。
作为一个阅读学研究者,对于这个社会群体偏见早就有过调查,并且一直想要就这个问题写篇文章,为世上的书呆子正名洗冤。
01
首先,分析一下很多人眼里这句话的含义。
"读那么多书,不怕成为书呆子吗?""一旦成为书呆子就麻烦了"。这是人们口头上常说的两句话。
何谓书呆子?度娘是这么解释的:指只知读书而缺乏实际知识的人或沉溺於书籍而不通人情事故的人。
大抵来说,一个书呆子有这些特征:一,知识很多;二,不知运用。书全部储存在他的头脑里,只是一个个的单个的点,知识之间无法串联、沟通、链接起来。以至于书本变成了一潭死水,很可能在头脑里发酸发臭,变成个人的沉重负担,也就是说,他的知识并没有变成智慧;
三,书呆子最大的特征是"呆"。呆,跟"傻"是一对的,所谓"傻傻呆呆"。跟灵活、变通、灵动对立。教条主义就是表现之一;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缺乏事业和人生成功最需要的另外一个东西:高情商。书呆子几乎必然是一个情商低下的人,有时我们骂人时会说某人,你读的书不是从大脑里进去的是从屁股里进去的。这其实就是说此人堪称书呆子了。
呆,既然跟"傻"差不多一个意义,也必然意味着"无用"。所以,追究书呆子一词的来源,或许跟那句中国人人人耳熟能详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是同一个意思。
那么,我们就从"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来寻根溯源。
02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断章取义
这句话来自清朝黄景仁的《杂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他的整首诗是这样的: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泣,泥絮招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是: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首诗的作者黄景仁(1749~1783),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后裔。黄景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便跟着祖父祖母生活。而随后十多年间,黄景仁又先后经历了祖父祖母相继去世,唯一的亲人哥哥也一并离他而去。至此可以说黄景仁在这世上就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了,黄景仁自幼就是家境清寒,随着亲人的相继离世,年少的黄景仁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
所以他写的这篇杂感,其实是有在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人都看不起,他觉得当个读书人真是没有用,与其说他是在抱怨别人,不如说他是在抱怨命运的不公。
从以上介绍尤其是本诗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来,黄景仁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明显是反语,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找不到才能施展舞台的愤慨。而不是真的认为天下的读书人都是没有用的废物。而偏偏,后来的某些读书人尤其是读书不进或者肚子里没有多少货的人却拿这句话离开原文的本意进行断章取义,来自我安慰或者讥讽那些真正的读书人。他们往往言之凿凿,以这句话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古人早就说过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读书没用,知识没用。
这大抵是知识无用论的起源和最大的理论根据。
然而,幸亏中国有孔夫子,倘若没有孔老夫子,则可能如朱熹所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的无数的劝学名言都是国人熟知的,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学诗,无以言"……
正是孔老夫子在那个百家争鸣的中华文明最璀璨夺目的时代给予华夏子孙以心智启蒙,谆谆告诫我们读书有多么重要以及如何读书,把那个时代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进"官学"读书的特权让所有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享有,从而开启我们几千年的举国上下读书习字的风气。
每每读世界历史,我都感慨孔老夫子着实伟大。中世纪的欧洲,之所以称为"黑暗时代",是因为那时候除了少数僧侣、修士识字外,全欧洲的人几乎都是文盲。平民百姓不消说了,达官贵人也几乎清一色是"睁眼瞎"。包括曾经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查理曼帝国的赫赫有名的查理曼大帝(公元742-公元814年)都不识字,求知若渴的他只能是听别人在他吃饭、休息时给他朗读来获取书中的智慧。
至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哪一个中国人不是从小听到耳朵起茧?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它出自《神童诗》,作者是汪洙,宁波人。乃北宋年间著名学者。
《神童诗》里很多劝学名言传诵至今,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如"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跟同时期的西方行成鲜明对比,那时的西方是满朝朱紫贵,尽是睁眼瞎);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还有宋朝一代帝王宋真宗写的《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的劝慰,可谓道尽了读书的好处,尤其是从功利的角度:你们看,如果读书多,话,粮(千钟粟)、钱(黄金屋)、色(颜如玉)、物(车马多如簇)全都拥有了,几乎是想要皆可实现。
……
然,即使如此,依然抵不过对清代黄景仁这句话歪曲后的消极影响:现今中国人一年读书量低至人均4.6本(这其中还包括中小学的教辅书);无数成年人大学毕业后几乎终生不再摸一本有深度的书;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大抵是对"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歪曲误解的结果。
倘若才气过人的黄景仁泉下有知,不知会不会从棺木中站起来击鼓鸣冤:你们不读书就罢了,还冤枉我这个真正的读书人,让我永世不得安宁。
03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
其实,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读书人如果十年寒窗却不能获取功名,确实是很难找到才能施展的舞台的。因为,中国清代依然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而传统的农业社会最大的特征是:社会变迁极度缓慢,社会阶层极端固化。如果你的祖辈是农民,那么,你除了靠读书考取功名能实现阶层的跃迁以外,你几乎注定了就是农民。所以,传统的知识分子如果科举不中,不能把才学贩卖给皇帝,就几乎无路可走。那么,他们数年寒窗苦读的那些知识便很难有施展舞台。
而黄景仁就是有满腹经纶,却竟然乡试六次不中。故而,经常遭人白眼,被人视为无用其实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现象。
而今天我们所处的工业社会,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社会阶层流动性很大,社会变迁更是快速得让人觉得一日不学习便out了。
具体来说,跟传统的农业社会相反,在现代社会,就算你的祖辈八辈子都是农民,只要你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则你完全可以实现阶层的跃迁,改变你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你可以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医生、商人、公务员、程序员、律师、法官、画家、作家等几乎任何职业。
当然,前提是你愿意成为一个"书生",你也必须成为一介书生,去努力钻研相关的专业知识,获取那个领域从业所需要的必备技能。所以,才有美国的摩西奶奶人生前76年是农民,却在76岁时改行学绘画,80岁时在纽约开画展轰动一时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画家的励志故事。
由此可见,"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言论确实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今天的社会,这个言论早就过时了。如果谁再抱持着这样一个过时的理论不放,谁就是自欺欺人。
更何况,就如上文所言,这句话根本不是作者的愿意,而仅仅是一句反语。
鉴于本文太长,做两篇文章发表。下一篇分析历史和现今中有哪几种书呆子,以及如何防止书呆子现象出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