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远嫁江西的同学发群里,她们几个美女在捣糍粑,地下铺的是彩色塑料布,没有石臼。同学们都你一言我一语,谈论起来。我不知江西打糍粑原来有没有石臼,反正我们重庆是有的,是用的。还是原生态好!
小时候家住农村,八月十五都要用石臼打糍粑,招待嫁出去的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我们家也不例外。姐姐出嫁了,在离家不远的县城工作生活。
八月十五的前一天,母亲把自己种的糯米洗干净,用清水泡上,第二天捞出糯米,放在木甑子上大火蒸制。小时候我们吃大米饭,都是用木甑子蒸,先把大米洗净下锅,多加些水,像熬粥似的,等大米煮到7层熟,再把大米捞出控水汤,这时才把大米倒进木甑子里蒸熟,米饭香喷喷的,特好吃的。更好喝的是米汤,像奶似的。糯米饭要蒸两个小时左右,颗粒饱满,晶莹剔透。这时才把蒸熟的糯米饭倒在石臼里,用木杵槌打,木杵槌是T字形,先不打,先揉,就是木杵槌不离糯米饭,在糯米饭里上下使劲,当然揉糯米饭时跟打糯米饭时,拿木杵槌的方法是不一样的。等糯米饭有些碎了,再才把木杵槌高高举起,重重落下,这时糯米饭爱粘木杵槌,所以还得有一个人,把手粘湿水,再才把粘在木杵槌的糯米饭弄下来,又才一下一下地打。这样周而复始地重复这两个步骤。糍粑好吃,却不是那么容易吃上的。是个体力活,就是冰天雪地,也要流一身汗。
一边打着糍粑,一边还得炒黄豆,推磨,把黄豆磨细,加入白糖。把一个个团好的糯粑团沾上或滚上黄豆面。这时的糍粑,口感香甜,软糯,好吃极了。当顿吃不了的糍粑,压成一个个大团饼,上面沾些白花花的米粉。以后再煎着吃,沾点白糖,别有风味。
后来,街上来了小糍粑,比自家做的糍粑小多了去,一口一个。成天在街上嚷:“小糍粑,小糍粑……”
北京不吃糍粑,吃驴打滚,类似糍粑的东西,比糍粑做得精致好看。就是凉着吃。我还是爱吃我妈妈做的热糍粑。暖和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