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体时期,农业机械不多,种地都是依靠人力和畜力,生产队有专门的饲养员,喂养牛、马、驴、骡子,这些大牲畜可以拉车、拉犁子拉耙,还可以驮东西,节省了人力。
骡子是马和驴的后代,公驴配母马,怀孕一年后,生出的就是人们常说的骡子,骡子个大体壮,但骡子没有生育能力,不能繁衍后代。(公马配母驴,受孕率低,如果怀孕, 10个月生出的叫驴骡,也不育。驴骡不及马骡强壮,比较少见。)
有一年,队委会派我和另两个社员一起去漯河卖骡子,我们长了不少见识。
要卖的是一头一岁出头的骡娃子,我们三个人赶着它,一人牵着骡子走在前头,一人手拿小树枝在骡子屁股后面轻轻抽打它,催它走快点,另一个人跟在旁边招呼着。这样步行20里来到县城,再从县城乘坐专门拉牲口的汽车,赶往二百里外的漯河集市。
漯河是水陆码头,南来北往的人多,集市热闹。北方人爱使唤骡子,他们常到漯河去买牲口,漯河的牲口行很大,那里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几十头牛马驴骡,多的时候有上百头,一排又一排,拴在槽位上。所以,我们要到漯河去。
从家里出发时,天还没有亮,辗转到了漯河,已是傍晚。我们来到牲口行(交易市场),先登记,再安顿骡子,占个槽位,买几斤青草(每斤两毛钱);再去租被子(每条押金20元)。骡子是生产队的“集体财产”,不敢大意,我们就睡在骡子旁边过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八点开市,行务等一行几个人,挨个相看等待出售的牲口。行务都是相看牲口的行家里手,他们来到牲口旁,先看外表,看牙口,再解开绳子,一人牵着,另一人在牲口屁股上拍几下,让牲口跑几步,行务们仔细观察后合计一下,给出这头牲口的估价。旁边有个拿红漆盒子的人,就用毛笔蘸上红漆,在牲口身子上写下这个价格,之后,这头牲口就可以交易了。
有懂行的给个估算价,买卖双方在此基础上再去讨价还价,保障了大多数买家的利益,即使不懂行,按照这个价格买,也不会吃多大的亏。这样做是当时牲口交易市场的规则之一。
相看牲口的过程中,买卖双方站成两排,像看马戏表演一样,不懂行的看热闹,懂行的看门道。人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我们的骡子估价800元,当时就有三个买家围拢上来,想要这匹骡子。但是,他们看过骡子的口腔后,摇摇头,都走开了。我们不明白是咋回事,有个外地人解释说,骡子上颚有一道黑线,称为“拦门线”, “拦门线,两年半”,那时候的人认为,有了这道黑线,骡子的寿命只有两年半。
就因为这,我们多等了两天,第三天才卖掉这头骡娃子。还好,终于换回了800元,回去向生产队有了交代。
现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种庄稼不需要牲口帮忙,牛、驴等动物都被宰杀吃掉了。马和骡的肉质不如牛、驴,如今人们就不再饲养这些牲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