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黄帝时期,三皇五帝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美好的一个时代,虽然大多不可考证。但是禅让形式的权力交接,却一直以来被中国人津津乐道。司马迁著《史记》,第一篇便是五帝本纪,虽然是五帝合传,但大篇幅的笔墨都是记录虞舜。舜帝前面的事情都过于遥远,无法追溯和考证,因此司马迁也不敢写太多。
前段时间看书,整理一下三皇五帝的关系脉络,三皇五帝名姓不同,但实为一家人,司马迁解释为: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但是在同一家族内帝位轮流做,本身就值得推敲。
汉代以前的诸多史料虽大多遗失,然而司马迁作为官方正统的太史令,本身具有优势,在汉朝宫廷很多藏书还是比较完整的。所以能接触到的信息是更加全面的。但是司马迁自己却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就是说可考证的人物从尧帝开始,但是司马迁对尧帝的记录却很少,大多是和舜帝相关的部分,说明司马迁对于尧帝的很多事情都是持怀疑态度的。舜帝作为第一个具有完整记录的帝王,从舜历史来一窥上古所谓的禅让制的真相。
前面说了三皇五帝实际是一家人,尧帝是黄帝的玄孙,舜帝是黄帝的第九代孙,上古时期估计是天地环境很好,人大多很长寿。虽然辈分相差不多,但是时间坐标上看跨度却很大。尧帝以前的人都是简略记录,主要梳理了人物传承和脉络,事迹大多都是传说性质的。尧帝的记录开始变多,但大多都是和舜帝相关的,实际上这些记录都是在突出和佐证舜帝得位的合理性。
舜帝在尧帝没死的时候就开始主政了,而且这个时间很长,可以说在尧帝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大权交给了舜帝。这一点是很不合理的。历史记载舜在三十岁的时候得到推举,尧帝认可,然后代尧帝主政20年之后尧帝传位给舜,之后舜帝做8年天子,尧帝则退居二线。尧帝死后,舜帝3年守孝。守孝结束后舜要还帝位给尧的儿子丹朱,没成功,所以舜帝才正式做了天子。前后历时31年。这个时间即便是对应上古长寿的人来说,也是很长的一个时期。在这31年的时期内舜帝都是实际上的掌权者,权力是不可能共享的,几千年的鲜血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另一本奇特的史书《竹书纪年》中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竹书纪年的成书时间早于司马迁,且司马迁并没有看到过这本书。但是从司马迁的记录看他对尧帝禅让的事情也是怀疑的。
从舜帝个人分析,也值得怀疑。史记中有一段单独记录舜的事迹: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这一段是记录舜帝的品行的,为了突出舜帝是仁厚君子,虽然父亲要杀他,弟弟要杀他,但是他始终都是恪守孝悌之道。这也是后来儒家称颂的部分。但是看到这一段记录,总觉得有点假。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圣人也是人,毕竟不是神。瞽叟让舜去挖井,舜早就之道父亲和弟弟要害死自己,预先挖了一个向外的逃生通道。这件事可以看出舜的心机,更重要的是这个事情更多却像是表演。若是还原当时的场景,舜并不是寂寂无名之辈,至少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要不然挖井这种家庭事务为什么能被传颂,要么是舜自己宣传,要么是舜故意表演。所以,舜帝仁厚老实的形象值得怀疑。
尧帝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娥皇女英共侍一夫。这个时间上有点奇怪,尧帝七十年而询问四岳谁可以做接班人,第二年尧就把两个嫁给了舜,并且同年,舜就主政了,尧帝立马撒手不管了,而且流放了世子丹朱。同这些重大事件同时记录的还有尧帝考核舜的一些事迹。第一步嫁女,第二步把儿子都派去舜那里,第三步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表面看都是尧帝考察舜,但换个角度看:和亲-送质子-剿灭-失败。是不是很熟悉的套路。
舜帝是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而且套路化了。尧帝老了推荐了舜做天子,舜把帝位还给了尧帝世子丹朱,丹朱禅让给舜帝。舜帝死前推荐了禹,禹又还给了舜帝的世子商均,商均禅让给大禹。舜和禹,都是在上任天子的朝堂担任重要职位,且都有不俗的政绩。两人都是在前任死后守孝3年,还政前任世子,然后禅让。
所有的政体和形式都有演化的过程,有迹可循,不可能一蹴而就。大禹的上位复制了舜的模式,那反推舜帝的上位,就可以寻到一些前面禅让真正的迹象。三皇五帝的禅让并不是那么美好的传说,而是血淋淋的政变,只不过在鲜血上都洒满了花瓣,远远的看去,都是花团锦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