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作为看《西游记》长大的我们,对下面这个镜头并不陌生:崇山峻岭间,银角大王手持宝葫芦,傲然问孙悟空:“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孙悟空应了一声,就被吸进宝葫芦之中了。幼时看这一段,虽然微微不解,但内心有了小小的种子:看来被叫名字时,是不能随便作答的。
今日听了罗振宇的分析方知,原来这短短的一幕,揭示了古人对于名字的高度重视。
“名”一字,由“夕”“口”组成,或许意指夕阳之后称呼的方式吧。《百年孤独》开篇写道:“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远古时期,天地万物还都没有名字,人类在交流时,不得不用手来指指点点。当然,这在白天是行得通的,而到了没有光亮的晚上,提到世界上存在的各种食物,提到某一个伙伴,就都需要借助名字来描述了。
于是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人类动物都有了各自的名字,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名字越发细化起来,对事物的描述也越发精确。
古人认为姓名和身体是一体的,可以说姓名是身体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和灵魂直接相关。在这一思想观念影响下,世界很多国家似乎都经历过姓名崇拜的时期。如中国古代的“尊讳”、“避讳”,如称呼人时不敢直呼其名,用表字相称,如在心内恐惧或焦虑时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来获取力量。
有趣的是,我国神话传说中,有一些通过喊出妖魔鬼怪的名字,来削弱其力量的传说。如《风俗通义》(古代民俗神话古籍)记录,汉代人民会在额头写上“游光”两字,来驱除名为游光的恶鬼。《白泽图》中记载,“百岁狼化为女人……三年而食人。以其名呼之,则逃去。”可见妖魔鬼怪一旦被叫出名字,就无法再为非作歹了,或者说至少力量会削减很多。
名字之所以如此重要,首要原因自然是古人认为的“名字是灵魂(或身体)的一部分”这一思想。此外,可能也和名字是对整个人的完整概括有关吧。名字代表了背后的那个人,具体而直接,将一个人的性格、身高、体重、发型、眼睛、衣着、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等各种复杂情况完全浓缩到了那个名字之中。在交流中,每次提到一个彼此都熟悉的名字,我们所想到的绝不会是这几个字的写法、读音等,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一定是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人。
每个人都是极为复杂的个体。试想,若没有名字来做指代,当我们向一个人说起彼此熟悉的第三方时,需要费掉多少唇舌才能明示所谈论的对象;如我们要描述一条路的尽头是一条河,而如果没有“河”这个字,彼此之间又该如何开展有效的沟通呢?
那么,古代“姓名崇拜”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消失了么?
其实没有。
现在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取名字时,不仅会考虑到一个名字所代表的美好寓意,有时还会考虑名字是否能够补足孩子的“命中不足”(如命中缺火、命中缺金,所以名字要取带“火”或“金”的字来中和)。这样想来,其实现代人的部分思想观念,还是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破坏力最强的生物,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人类世界积累的知识能够通过学习代代相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