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的第三天,我和宝爸带孩子去商场捞鱼。几平米见方的鱼池里,游着几百条小金鱼,娃坐在小椅子上,认真而专注,过了一会儿,居然真的捞上来几条小鱼。
旁边站着一个小男孩,一周4个月,由奶奶带着。小男孩一条鱼都没捞着,只顾着用网子在水面拍水玩,只见娃奶奶拿着毛巾,不停地给孙子擦手。并且指着我家女儿说:“你看人家小姐姐是怎么捞鱼的,看,又捞着一条了!”小男孩看了一眼,并不在意,继续用网子拍水,后来忍不住直接用手捞了。娃奶奶警告了几次之后,一下子把网子扔到了水池旁边的兜子里,打了一下小男孩的手,骂道:“都和你说了,手不允许放在水里!不许玩了!走!“然后把哇哇大哭的小男孩抱走了,一边走一遍嘟囔:“我还治不了你了!”
池子边上不少陪伴孩子捞鱼的家长,有不断鼓励的,有坐在旁边玩手机的,有忍不住上手帮孩子捞鱼的,都没说话。
后来我小声问娃爸,刚刚那个小男孩奶奶的教育方法怎么样。他和我的意见一样,有三点值得我们反思,需要尽量在教育过程中避免:
一.过多的规则与束缚
孩子是好奇心爆棚的生物,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用自己的嘴巴,眼睛,鼻子,手和脚去探索这个世界。随着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展,孩子探索的疆界就越来越广,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容易遇到危险。作为大人,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保证孩子的安全。所以我们的口头语中,慢慢出现了很多个“不”字。
“哎呀,宝宝,不要碰那个!”
“宝宝,那个很危险,不能过去!”
适当说不,可以让孩子知道生活中的某些禁区,但是过多的“不”,却会让孩子胆子变小,不敢探索,从而影响认知和身体发育。在《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一书中,作者做了大范围的统计,发现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还有生活条件不好的家庭,父母会在生活中频繁的说“不”。而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则和孩子交流更多,鼓励表扬等正面词汇则更多。一段时间后,词汇量丰富的家庭,孩子的认知水平更高。
所以,在孩子成长最初阶段,家长除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外,还有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给孩子提供丰富刺激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安全的,具有丰富刺激的环境中大胆的探索,锻炼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那么,不想在生活中说太多的“不”,该怎么办呢?
第一个方法就是:亲身感受。有一天,我家娃要拿刚刚端上桌的菜盆子,娃奶奶对娃说烫,不给孩子摸。孩子不高兴憋着嘴,处于哭闹的边缘。于是我牵着她的手摸了摸菜盆子,娃一下子缩回了手。我告诉她,烫的东西不能摸,容易烫伤。后来娃再也没有吵着摸菜盆子,有时候告诉她茶几上水杯很烫,她也不会去摸。
其次,与其说太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倒不如提前准备好,把该收的东西收起来。当然,有的时候,生活中还是避免不了看到一些危险的,但是孩子感到好奇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或者大人按照方法一演示一遍,告诉孩子很危险,要远离。小孩子的注意力其实是有限的,有的时候我家娃发脾气了,我就抱着她去看看小乌龟,看看小鸟,然后娃就忘掉了之前的事情,开开心心进入一个阶段的玩耍了。
第三,心态平和,放过自己,放过孩子。就像遇到的那个奶奶,不断的给孩子擦手,禁止孩子玩水。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对孩子是否保护过度了呢?完全把孩子放在一个无菌的环境中,就像把孩子养在温室大棚里。如果以后一旦遇到一些细菌,孩子就很容易生病。
日本女歌手陈美龄把两个孩子送进了哈佛大学,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了让孩子感受大自然,在家里陪两个孩子读书,听到外面下雨了,就会中断学习,带两个孩子去踩踩水坑。当然她的孩子比较大了,建立了较完备的免疫系统。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很多妈妈是不会让孩子去水坑里踩的,一来把衣服弄脏了,二来容易感冒。所以,适当的时候,父母要放过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孩子能够真正尽兴的去玩耍去感受,建立孩子本身的认知系统。
二.随处可见的比较
带孩子出去玩,总是忍不住看看别家小孩子处于什么样的成长阶段。一旦发现同龄的孩子先走了一步,就会内心焦躁。有的时候,我也不免说一些:“看,那个大哥哥怎么怎么样了”“那个小姐姐怎么怎么样了”的话。
其实随处可见的比较,最大的危害,就是破坏孩子本身的心流过程,让外部因素成为孩子幸福的基础。
其实真正的幸福,在于向内发现自我,在专注中找到宁静和幸福。但是很多人却拼命的向外寻求,推着孩子在外比较。
就像一开始提到的那个小男孩,其实他的兴趣不在捞鱼,而在玩水。但是他的奶奶提醒他别的小朋友捞了很多鱼,不能落后。首先,这就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度,一直在打扰他。其次,这样的做法否定了孩子玩水的快乐,把捞鱼由游戏变成了一场比赛,把鱼的数目和快乐的程度变成了正比。殊不知,孩子可能正满足于小鱼在渔网的追赶下不断游动的过程,在观赏鱼游动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让孩子尽兴的玩耍,让孩子自己建立规则,让孩子自己约定评判成长的标准。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和天赋,让孩子在长处上不断发展,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才是家长真正该做的事情。
其次,孩子的成长是马拉松,不是50米赛跑,比的是坚持,而不是速度。而著名的双胞胎试验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百分之95都是基因注定了的,家庭教育决定下限,而非上限。所以,当自己忍不住想比较的话,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
1.我可以做到吗?2.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3.我有没有发展孩子的长处?慢慢的就可以让自己恢复到一个平稳的状态。三思而后行。
三.忍不住的插手与帮忙
在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观点,大多数的父母都自以为是,其实孩子变得平庸,家长要负相当一部分责任。家长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和眼界去阻碍的孩子的发展。这让我忍不住想起来一个段子:
家长在孩子小学的时候,辅导孩子写作业总是大吼大叫。因为孩子不会,家长会。
家长在孩子初中的时候,辅导孩子写作业开始温柔起来。因为孩子部分会,家长部分会。
家长在孩子高中的时候,只能做好后勤工作,因为家长什么都不会。
我们可以看到,当家长什么都知道的时候,态度是傲慢的。其实这也是包括父母在内,大多数人的态度。
当孩子正在探索外部世界,小心翼翼又很笨拙,没办法完成的很好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忍住不插手吗?
孩子不会捞鱼,大人就直接上手捞,孩子搭积木搭不好,家长就帮孩子搭了一座桥,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一定要记住,孩子试错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孩子试的多了,总有一天,可以完成的非常好,比我们做的都好。只是前提是,我们不能剥夺孩子试错的过程。
一个月前,我带孩子去捞鱼,孩子还捞不到,只是胡乱的摆动网兜,有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帮她捞一些,免得她自信心受挫,对捞鱼这件事失去兴趣。但是上次去捞鱼,孩子竟然可以捞到了,这难道不是因为胡乱摆弄渔网,提高了手眼协调能力吗?
此次带孩子去捞鱼,我也收获甚多。其实,教育正是在一件件小事中,体现出智慧与方法。诸葛越说,看似无为的教育背后,都是精致的安排。
希望,我们都能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引导孩子,成为她想成为的那个人。关注陈老师谈教育,育儿路上我们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