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灵感源自我和一个朋友的聊天,她向我吐槽了同事的一些为人处事方式让她感到不舒服的经历。
由于不在一个城市工作,平常跟这个同事的交集也很少。偶尔打了个照面,还处得不太愉快。
凑巧的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们还要在一起出差,这让她感到很不愉快。

事情的原因是,同事在争取自己利益的时候,没有顾及到我朋友的感受,直接就把气撒在了她身上。
我朋友对此也进行了思考,她觉得有的人处事思考方式是本能的,会受他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影响。
也就是说,一个人幼年时期的情感、教育、环境对他思维和心灵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我认可了她的观点,但她说,面对同事的行为,她处理得也不是很好。她也是靠本能回击了对方。结果就是彼此都感到很不舒服。
其实成人之间的社交冲突,放到孩子身上不过就是争抢玩具之类的小事,但是如何引导孩子去处理解决这件小事却非常关键,它会影响孩子将来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
高情商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同理心。跟高情商的人交谈,他们总能让你感到如沐春风。面对社交冲突,他们从来不会用吵架的方式回击,而是总能化干戈为玉帛。

回到我朋友的例子,同事为什么会对她撒气,原来同事在跟她交谈的时候发现公司资源分配不均,对自己不公平,从而产生了愤怒,这个愤怒她没有去找公司领导去解决,而是不由分说撒在我朋友身上。
如果有了同理心,我们就理解了这个同事是在为自己竞争资源,而她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时候只需要对她表示理解,并引导她去找领导了解一下情况,看能否解决她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如何回击那些她的抱怨上。回击那些抱怨对我们而言,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益处。

回到孩子身上,孩子在游乐园里玩,正在玩一个玩具的时候被别的小朋友抢走了,孩子哭着跑过来找妈妈,你会怎么做?
我可能会说,“你的玩具被抢走了,你很伤心。看来那个玩具真的很好玩,他也想玩。那怎么做才能让两个人都能玩到这个玩具同时也不让自己伤心呢?”
或许可以轮流玩,或许在对方来拿玩具之前先拒绝他,等我玩好了再给你玩,或许是我们可以一起玩。

让孩子理解对方抢玩具只是跟他一样都是喜欢这个玩具,而不是针对他这个人在欺负他。引导孩子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同样地,如果孩子因为争抢玩具推了打了别的小朋友,可以这样问孩子,“你打了那个小朋友后,她怎么样?” 孩子可能会说,“她哭了”
“嗯,你打了她,他感觉很疼就哭了,如果有人打你,你会怎么样?”
这时候孩子的回答可能是,“我也会哭”或者“我不哭,但我很生气”这些提问就是在提醒孩子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那么顺势就可以告诉孩子,“打人会给人带来疼痛,伤心,所以打人是不对的”。
孩子遭遇的每一次冲突都是引导孩子同理心的契机,他人的故事,也可以代入自己的感受,去思考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么做。
同理心思维让我们在面对他人的一些特别的行为时,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对方和自己不同的地方,而不是被对方的观点和情绪代入,然后引发一场冲突。
同理心思维让我们能够试着尊重和理解对方,同时也不会去为了讨好对方而委屈了自己。我们求同存异,对事不对人,目标只是为了解决问题。

至此,愿我们在面对大到社交冲突,小到观点不同的情况时,都能够心平气和地处理,而不给自己带来精神内耗,也不会用他人的问题来惩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