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题目怪怪的,我也这么觉着。我想说,我们所养成的一些非常强大习惯,在推动着我们去想哪些问题,怎么去想,怎么去行动,怎么评价结果,怎么去看待结果。
蔡康永在他的一个文章中,说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引用…………
从小,我就眼睁睁看着爸妈做很多“一点用也没有”的事情。从来没有半个人会问:“这有什么用?”
“漂不漂亮?”“喜不喜欢?”“好不好吃?”这些才是整天会被问到的问题。
长大以后,越来越常被别人问:“这有什么用?”才忽然领悟很多人,是随着这个问题一起长大的。
…………引用结束…………
当一个问题,被反复说道10次100次几千次时,自己不用再被问,就会成为情境下自动出现首先被思考的问题。
*这有什么用?一切以功力实用角度考虑问题,没有用还做它干嘛。(而且有用无用,都是在自己角度判断)
*这个好玩吗?问的是好坏,答案各半。(想问一句:如果说不好玩,就不玩了吗?)
*你怎么这样呢?这样不对,你应当做对的方式,可是并没有引导怎么才是对。
*这有什么好玩的!孩子跑过来分享Ta的乐趣时,几次之后就不会再找你分享了,而且自己的感觉被打击。
人们不是天生的会怎么样,而是在环境中会调整自己的方式,就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舒服”点(包含生理上需求的自然平衡,也包括习惯性的感受),而不至于经常被责备、打击。即使成人世界中,也一直如此运作。
引导而不是蔑视。无论小孩、大人,也都是如此。
在孩童时,虽然是无意识的,就如同蔡康永感受到的,都是父母教导孩子怎么习惯性去问问题(如何思维)的,可能有意为之也可能无意为之,用的方式就是家庭中反复的重复。
成人之后,需要的了解的是,提问者如何提问问题,回答者如何回应。彼此之间的交互,都是在可以有意识的引导,然后形成之间的交互方式。好问题让回应者更好的回应,好回应方式让问题者更好的思考。
当问题是这样开始的时候:
*让我们说下那些好玩的事情吧?焦点在于好玩,从过往中寻找乐趣。
*有什么情况出现吗?能说下那个**问题吗?是想了解情况,而不是指责批评(那**问题是怎么回事?有情绪语气的那种)
*我能跟你一起玩吗?请求、融入,然后再交互引导,而不是评判判断(你要这样做)。
我们不可能每句话都深思熟虑后,再将话语说出来,习惯在其中占据了主要的方式。我们都是在按我们的习惯思维方式、习惯的话语方式直接出来,通常都是惯性性的表现。
你只要留心看一下在自己工作中的同事,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有些人说话交流让你感觉亲切自然舒畅,这就促成了良好协作的基础,自己工作中的感受亦不同。不仅提高了工作的愉悦度,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语言有时候就是这么温暖。
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我们要做的是当下如何行动。聚焦当下,一切从当下开始。
我们可以试着分几步走,来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语言之术。
1,拓展思维的角度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打开了思维思路,你才能看到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一个问题是:我需要这样做吗?
说你觉着不值得,就没有后面的,没有自己的练习,没有行动,因为你已经觉着挺好了,那就干点别的去吧。
第二个问题:我如何拓展思维?
有了恰当的问题,问题就是答案,去网上搜索,你可以找到很多方法。
无论你选择什么方法,我只有一个提醒,做做做,还是做,别问怎么还没有效果,而是问:我还需要怎么做?
一直行动下去的人,结果自然会出来,只有自己能给自己什么时候会有结果,但是你的习惯性问题是不恰当的:什么时候见到效果?
2,观察别人的方式,注意自己的方式
从周围中学习,直观,有感受。
3,有意识的进行每一步
新习惯养成需要时间,别问我要多久,你自己做成了才知道。关键不是多久,关键是你是否真的愿意做,愿意!绝对的愿意,在做的过程中就是进步,你管他需要多久呢?
实际上,我可以告诉你,你可以一直做一辈子,因为是一种修炼,一种无止境的修炼。只有你自己从最初尝到甜头的时候,你才知道一直做下去的意义。
觉察、意识到、做,拓展思维的锻炼如此,行动力的提升也是如此。
永远不用问效果如何了,什么时候可以有效果!恰当的问题是:我有意识到了吗?行动了吗?问过之后不是答案,还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