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关于青春期的书中,都将它看作一个全面重塑一个人性格的危急关头。
事实上,青春期并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它让成长中的孩子,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
以前暂时没能发现的错误,可能在青春期会露头。
对每个人而言,青春期首先意味着:他们必须证明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

如果我们尽量让他们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孩子们的压力会减轻许多。
如果他们觉得必须要证明自己的成熟时,就免不了会有过度反应。
许多青春期的行为,都出自对展现独立性、与成人的平等,以及成就男性或女性气质的渴望。
这一行为的走向,取决于孩子们对“长大”的理解。
如果孩子认为“长大”意味着挣脱束缚,他就会反抗一切限制。不少青少年会抽烟,说脏话,夜不归宿,或者前所未有地与父母针锋相对。
难道孩子真的和以前判若两人吗?
不。
这些平时听话的孩子,也许一直对父母心存不满,此时他们有了更多自由和力量,才可以公开反抗。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更多的自由和独立。如果父母还像以前一样监管,他们就会尽力逃脱控制。
父母越想证明他们还是小孩,孩子们就会越激烈地反抗,以证明———他们已经长大。这种敌对情绪就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的场景。
青春期的起止时间很难严格划出,从十岁到二十出头都有可能。这时孩子发育的比较快,会出现一些肢体上的不太协调。
此时切勿嘲笑孩子,他们需要训练去增进协调性。

即将成年的孩子,通常在面临职业、友谊、爱情和婚姻时会准备不足。
有时他们会觉得没人理解他们,他们也不愿意面对别人。
青春期的所有危机,都源自于对人类三大任务的准备不足。如果孩子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悲观,他们会采用逃避的方法。
此时孩子越是被命令、被劝解、被批评,就越觉得如临深渊。
我们越是推动他们,他们就越想后退。
如果不能给他们以鼓励,所有试图帮助他们的努力都会成为错误,并更进一步地摧毁他们。
感觉青春期好像,一个人喝了酒,把平时压抑的话和不敢做的事情都释放出来;
青春期又像蝉,忍着剧烈的疼痛也要脱壳而出,去获得高歌与飞翔的机会。
“长大”到底意味着什么?
之前看过一种说法,“长大”意味着“能控制自己”。比如婴儿刚出生时,大小便是无意识的,他的双手似乎也不听自己的话。
后来逐渐当他学会了控制这些,就意味着,他长大了。
又有说,“长大”意味着责任和担当。这个相信不难理解。
也许,长大意味着再也不能自由地哭、畅快地笑,很多时候你要活在成人世界的规则里。

小时候,我们总盼望着长大。
长大后,我们又渴望着童真。
青春期,可以看作是生命在以一种撕扯的、痛楚的方式,向即将永远逝去的童真时代,进行的一场浩荡而又忧伤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