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的归因偏差现象

阅读心理学的书,真正感受到心理学的神奇。心里惊叹,研究心理学的人真了不起,能把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现象归类、总结的那么到位,今天认识的“归因偏差”现象,原来是每个人心里都存在的。

感觉在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科学家,当发生事情时,都有探究事情原因的倾向,但是在归因时,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防御倾向。例如:当自己成功时,找主观原因,特别是特质方面的原因,诸如能力高什么的;倘若自己失败了,找客观原因,特别是情境方面的原因,诸如运气不好,晚上休息不好、题目范围太广或者考试环境嘈杂等。对别人则也是如此,别人成功了,就是客观的情景,机会好而已;别人失败了,则说是主观的特质原因,诸如能力低下、只知道死啃书之类的。这种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称为自我服务偏差。说白了就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对于“归因偏差现象”,回想自己做过的事,还是存在挺多的。例如:当学生考得不好的时候,总是会说,自己都讲过那么多遍,学生就是记不住;当教学竞赛时,成绩不理想时,总会说,运气不好,抽签抽太前面啦。

在学校中,教师也主要存在两种归因偏差。第一种是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第二种是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认识了归因偏差这种心理现象,在现实中还是教育中,真的应当了解归因偏差的原因,不要明知不对还是犯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