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一支湘军,好比建立一座迷宫一样,目标太庞大,是一个未知的大问题。当务之急最需要阐述清楚的,就是建立一支湘军,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曾国藩很清楚建立湘军的本质,即建立一支高度集权,紧紧控制在自己手中,效忠于清王朝,维护封建统治,能高效镇压太平军的军队。
建立湘军的本质确立后,后续一切召将募兵的手法都要紧扣这条本质不松懈不动摇,一切偏离这条本质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都需要推倒重来,后续的每一个步骤,确定之前都要回头看看是否与本质保持同一方向。
2.本质确立之后,如何具体操作建立一支湘军呢?首先从八大方向进行扫描,“从目标细分入手分析,看是否有使用机会?”,对啊,建立湘军这个目标实在太大,让人两眼一抹黑我从下手啊,任何事情都可以进行细分这句话说得不错,那么建立一支湘军肯定也不例外,一样可以进行目标细分呀!
湘军,从上而下按照垂直管理系统进行细分,主要是将领(曾国藩)、统领、营官、哨官和士兵。湘军建立之初,主要为将领、营官和士兵三级,后期因为营官人数越来越多,才补充设立了一个分统的职位。目标细分后,选将和募兵成为了建立湘军的两大主要环节,而在这两大环节中,曾国藩肯定不会平均使力,而是会运用单点爆破,将全部精力放在最重要的选将环节上。
3.确定了选将是主要环节后,那又如何具体去选呢?根据三大的做法,选将的方法一定要制度化和流程化,首先肯定要建立一个将领的入选标准,某个人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可以成为湘军中的将领。
那么,入选标准又如何确定呢?
这个问题又让人头疼了,当碰到棘手问题时,很简单,想必曾国藩也采用了市调+向同行高手学习的办法。
①市调主要是对竞品的劣势进行研究,当时的主要竞品是八旗和绿营,只要把二者在将领管理方面的劣势无限放大,我们从中找差异化,就一定能找出一个最优的将领筛选标准出来。
八旗的劣势:当时的八旗有20万,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北京,叫京师八旗,还有一部分在各地驻防,大概有35个驻地。京师八旗主要是护卫北京的城门以及各种各样的事务,10万人。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军纪松懈、风气败坏的现象开始出现。终年仰食于官府的八旗官兵抛弃了以往淳朴简约的社会风尚,以游手好闲、华衣美食相标榜,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平日里很少有人按时巡城出操,而是“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互赌搏”,“肆无顾忌窝窃、窝娼、窝赌”。将领们整日里“居家弹筝击筑,衣绣策肥,日从宾客子弟饮”;穿衣争用绸缎,饮食必求醉饱,甚至将刚发下来的饷银拿出来挥霍一空,刚领到的粮米转手贱卖给商铺,换取银钱大吃大喝,斗鸡走狗、入班唱戏以及抽大烟之风到处蔓延。
绿营的劣势:绿营的将官由兵部直接管理,将官不能直接统兵,只到战时临时拨给部队,而统兵之将多由文官担任,文臣不知兵,以文制武。绿营兵制虽然很好的防止了武将专权,但由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遇到战时临时抽调成军,上下不相习,号令不一,各自为战,败不相救,由此引起兵败如山倒的惨状。内部的贪污腐化,徇私舞弊,绿营兵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到了太平天国起义时,绿营兵遇到战事一触即溃
经市调得知,八旗和绿营都有共同的特点,即贪污腐化,徇私舞弊。八旗的将领们整天“居家弹筝击筑,衣绣策肥,日从宾客子弟饮”,听戏、抽大烟;而绿营则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营制不一、调动不灵、将兵不相习。
②向同行高手学习:曾国藩借用了戚继光的募兵方案,主张在原籍募兵,以乡土感情维持军队的团结,而且强调士卒由统兵亲选,以私人情谊维系军心的稳定。具体做法是:“帅欲立军,拣统领一人,檄若干营。统领自拣营官,营官拣哨官,以次而下,帅不为制。……或帅欲更易统领,则并其全军撤之,而令新统领自拣营官如前制。或即其地募其人,分别汰留,遂成新军,不相沿袭也。”。
4.通过市调+向同行高手学习,提炼关键词,再对自身和消费者(湖南当地的读书人)进行细致研究后,曾国藩提出了对统领的入选标准,即血性为主、廉明为用、简默朴实、智略才识和坚忍耐劳。
①血性为主:曾国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最需要的是有忠义血性的人。在选用人才的标准上,曾国藩曾提出了四个标准:第一要有治民之才,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名利心别太强,第四要能吃苦耐劳。符合这四项者,即为当世之杰出人才。但在考察这四个标准前,首先要考察的是,这个人是否具备"忠义血性"。只要有了忠义血性,那么这四个条件就都会具备;缺乏忠义血性,虽然貌似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也终究是不可靠的。
②廉明为用:曾国藩深知廉洁才出战斗力,所以他对军队中的廉政建设一直抓得很紧。他对军官们反复提醒说:士兵们对一个军官服不服气,有两点,一是打仗时你敢不敢冲在前面,二就是看你在钱上干不干净。只有你本身不贪污,士兵才服你,打仗时才听你的指挥。
③简默朴实:曾国藩对于当时的绿营兵官气深重,投机取巧,迎合钻营的腐败风气有着很深的认识,他规定,不用入营已久的绿营兵和守备以上军官,选将必须注重“纯朴之人”,即脚踏实地、无官气、不浮夸伪饰之人。
④智略才识:湘军将领中百分之五十八是书生,这批人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传统文化的卫士道,对以农民军为主的太平天国冲击封建传统有一种天然的抵抗,另一方面当时通过读书应试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比较窄,他们想迫切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这些人积极参加湘军,经过在军队中的雕琢和熏陶,慢慢都培养成带兵打仗的将领。
⑤坚忍耐劳:“坚忍”就是打仗时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曾国藩虽为一介儒生,对于治军最初没有多少军事经验,但他清楚,行军作战倍加艰辛,只有“立坚忍不拔之志,卒能练成劲旅,数年坎坷艰辛,当成败绝断之处,持孤注以争命。当危震撼之际,每百折而回。”
以上五点,紧扣本质。是选将的重要标准。第一,选将标准程序化,跟史玉柱的做法非常像。第二,所有的标准制定都是经过充分市调后才做的决定,解决了绿营和八旗部队出现的种种弊端,建立了全新的湘军模式。在满足选将的基本要求的时候,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得将领级别的问题得到解决,这充分体现了主要问题解决后,次要问题上升为主要问题的思维和目标细分的做法。
继续对选将环节进行提问:
1.曾国藩选将的本质是什么?
2.从文人将领的角度出发,本质又是什么?
3.将领的入选标准是什么?
4.怎么确定这些入选标准的?
5.如何证明这些入选标准是正确的?
6.这些入选标准符合当时社会的风气么?
7.文人当将领的做法,在当时受皇帝的支持么?
8.曾国藩选将有哪些优势?
9.如何将这些优势激发到极致?
10.曾国藩选将有哪些劣势?
11.如何对这些劣势进行隐藏或改变呢?
12.八旗军队中,将领们的表现如何?
13.绿营军队中,将领们的表现如何?
14.我们如何将八旗和绿营的劣势作为主攻方向?
15.八旗和绿营军队,在将领的管理上有哪些优势值得学习借鉴?
16.曾国藩选将应该向哪路高手学习?
17.明朝戚继光的做法,在清朝还适用么?
18.招募文人作为将领,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19.招募文人作为将领,成本是否更高?
20.招募文人将领如何运用人情做透?
21.利益驱动,让文人们主动参与招募中来?
22.如何管理好众多文人将领?
23.文人将领来之前、来之时、来之后,该采取相应什么手段应对?
24.如何更好地宣传选将环节?
25.如何让高质量的文人形成转介绍?
26.如何将湘军打造成良好的口碑?
27.文人们参与选将,其心理特点是什么?
28.他们的群体喜好如何?
29.运用单点爆破法,对选将环节是否有使用机会?
30.运用目标细分法,对选将环节是否有使用机会?
31.对选将环节,需要用文化包装么?
三、个人小结:三大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模式,在各类成功人士的事迹中,都能见到三大的影子,当然曾国藩也不例外。从曾国藩个人到选将再到募兵各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立一支忠君爱国、能打胜仗的军队,曾国藩要做的,就是把各个环节彻底做透,进一步标准化和程序化。在今天的学习中,一直暗想曾国藩一定是三大的高手,他成立湘军的过程,就是将三大运用到极致的过程,所以要坚持用三大的知识点来分析课程中隐藏的逻辑关系,收益肯定超想象,而不是流于学习曾国藩课程内容(如果只学习内容,那还不如买一套曾国藩书籍来研读,内容更丰富)。今天的学习,曾国藩运用目标细分法,对建立湘军分步开展,而前期则是单爆“选将”这一重点环节,当选将环节彻底落地之后,才进入募兵阶段。募兵阶段,曾国藩又是如何运用三大,募集到这批骁勇善战的士兵的呢?用三大学三大,这是明天的学习细分目标,明天再进行单爆学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