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容若的作品出来,有他自己的意思,但是个人如何理解,在于读者。一首作品诞生之后便脱离了作者而独立存在。
我们在赏析诗词的最开始都是从多方面,如作者的性格、经历、时代背景、事件起因等等方面去落实、理解诗词作者的本意,这都是为了吃透当时作者的心态,了解他呈现给我们的情感是否符合我们读到这首作品时的感想。
一旦发现作者写的正合我意,就会产生通感,带情入境,唏嘘不已,自然这首作品也就是绝妙好辞。
所以,好作品的标准,其实就是看能和多少读者产生通感。如北宋之初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世人皆道西昆好”。人人都称好,为什么到后来却成为被人批判,纠偏的一种体式呢?因为西昆诗人太爱用典,非大学问家难以理解他们的诗句——“只恨无人作郑笺”,自然是被大部分读者所厌倦、抛弃。
是不是他们写得不好呢?当然不是。诗词大家王安石、苏轼都很喜欢西昆体。但就是因为缺乏大众读者、不能引发世上大多数人的共鸣,所以就被定义为显摆学问、故弄玄虚。
其实是我们学问不够罢了。
纳兰的这首《木兰花》就是诗词流传的正面典型。词意不复杂,句式不复杂,大家都能读懂,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至于他自己的内容真意,反而伴随大众传唱而显得并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今人如何理解。这正是这个问题提得好的地方,如果问“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什么意思——有很多人就是这么提问的——对于这两句来说有些多余,因为这实在是类似于大白话,很好懂。
先看词作本意
大名鼎鼎的纳兰明珠之子,贾宝玉的原型(据说),被王国维称为北宋以下第一词人的纳兰公子,大家应该都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