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说的读书,不是指学生在学校考试的读书,而是指全民阅读的读书。喜欢读书与不爱读书的人,他的价值观,他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喜欢读书的人他能从中找到乐趣,这可能也是不爱读书的人理解不了的。
那么人到中年为什么要读点书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当前社会人的状态。著名管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陈春花在一次演讲中很好地进行了分析。她说: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有两种感受一直在交织着。第一是感慨,这种感慨我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我们有一个开放市场和政府的组合,让我们把财富的力量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水准。可同时我也很忐忑,忐忑的是,在过去的40年,浮躁、泡沫和欲望组合在一起,人们内心实际上很难安宁。
当前很多人都存在的一种状态是:浮躁、焦虑、欲望、攀比、不安。
二是,人到中年,40左右,上有老下有小,面临家庭的压力。身体健康状况也大不如从前。在事业上基本定型,特别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对今后的发展有焦虑感。
三是读点书的作用,这个是重点要说的。读书的好处和作用我们都很清楚,但对于人到中年,读书的作用可能就更在于我们内心、精神的富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一种现象:那种没读过书的人,老年生活大部分在太阳底下晒太阳,在家里看电视,他们没有更多的兴趣爱好。相反,那种读过书的人,老年更注重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有更多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当然,这样分析可能有点片面,但却给我们揭示一个道理:读书与不读书是不一样的,最起码他的精神追求是不一样的。
毕淑敏说:“读书是一种更广义的倾听,你借助文字,倾听已逝哲人的教诲,你借助翻译,得知远方异族的灵慧。”
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稻盛和夫说:“能够改变命运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内心。”
网上一句很经典的话:“你从80楼往下看,全是美景,但你从2楼往下看,全是垃圾。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全是问题,人若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
所以说,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看问题的态度,提升我们的格局,调节我们的心态,让我们看淡和看轻一些东西,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去接纳和疗愈不完美的自己。当你看淡了很多无谓的东西,才发现接下来还有更好的在等着你,你的身心才会更加健康,生活才能更加快乐。
因为生活不易,生活就是一场磨难,活着就是一场修行。
所以,人应该读点书,不为别的,就当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