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到河南的一家药企上市公司客户那边做中央空调节能改造的验收。下午,我们和厂里的设备部李工一起查看了第一个月的运行数据报告。看着屏幕上最终定格的那个42.7% 的节电率,感觉炎炎夏日下,这一个月的紧绷和调试都值了。

这个项目起初并不复杂。第一次来勘察时,主要是认为这家药企缺乏一定的管理,空调开关又依赖于人工经验,加上没有AI的一个控制。河南的夏天可以说是大火炉也不为过。李工最头疼的就是它们:“每次空调温度变化大,只能跑设备现场看情况,一天2万步是很常见的,但是即便这样,车间依然会反馈空调温度不够。”
问题很典型:“供需不匹配”。他们的生产工艺对空调温湿度要求高,但老机组只会“全开”或“全关”这两种粗暴模式,巨大的空调就消耗在这种频繁的启停和空载等待中。
我们的方案核心其实很朴素:“按需供能”。用一套智能变频控制系统作为“大脑”,实时监测全厂的空调用能需求,再指挥新换上的变频主机这个“心脏”平滑地调整转速,需要多少度温度,就出多少力。
实施过程比想象中琐碎。最大的挑战不是安装设备本身,而是如何将新系统无缝对接到厂里那套运行了十几年的冷水主机和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确保在切割换装的24小时内不影响生产。团队熬了两个通宵,反复模拟、测试备用方案,才把空调调试安装在10小时。
现在,空调温度控制已经有明显的改善。李工说,最大的感受不是省了多少钱,而是“心里踏实了”,设备运行平稳,温湿度稳定,再也不用担心温湿度问题对药品质量造成影响了。(药厂一般对于制药的过程会有菌群发酵,所以对温湿度要求高)
这份数据报告我会带回公司存档。它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更像一份“病历”和“体检报告”,记录了一个空调旧系统、旧设备如何重新恢复高效和健康的过程。工业空调节能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真正做的,是让设备以一种更聪明、更舒适的方式,为生产服务。
下周开始第二阶段的筹备,改公司的空压站节能改造。空调部分这家企业另外还有一个酒店需要进行空调节能改造,是的,你没听错,就是酒店。这家药企除了制药生意,集团还辐射出其他的业态,惊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