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前,和娃一起听到一首圣诞歌曲的时候,我对她说:对了,过几天就是圣诞节了。据说圣诞老人会给讲道理表现好的小朋友送礼物,你想要什么礼物呀?
她想了想说:我想要一个小镜子。还有大象敲的鼓、还有响板,还有小鸟吹的笛子!(后几样都是一本刚看过的图画书里的)
我告诉她:可是,圣诞老人只能给每个小朋友送一个礼物哎,因为世界上有很多小朋友。
她为难地想了想,终于做出了选择:我想要小镜子。
往后的几天里,她顽劣到让我无计可施的时候,圣诞老人就成了我的“终极对策”:
你不是想要圣诞老人的礼物吗?那要讲道理,要好好刷牙哦!
圣诞老人说不能光吃菜,也要吃米饭,这样表现才好呀。
现在已经过十点了,圣诞老人在天上看着我们呢,说晚上要好好睡觉哦。
……
这样的提醒一出,结果往往是她会马上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我要刷牙!妈妈,我好好吃饭了!妈妈,我要睡觉了!
因为对礼物的期待,圣诞老人无形中成了她约束自己的监督者。
这个还不满三岁的小孩的表现常常让我感慨,我们大人很多时候真是不如三岁小孩啊。
比如,对心中所想的强烈渴求和极力争取。
人活于世,总有很多愿望,希望能有曼妙美好的体态,希望能有高收入的体面工作,希望能有知心体贴的爱人,但这些常常演变成存在感很弱的随大流的“被动期待”。
比如我,看到别人的大长腿小蛮腰就羡慕“要是我能有这身材就好了”,行动却长期停留在胡吃海喝,闲来就爱葛优瘫。
比如新来的小同事,一到发薪日就哀叹“啥时能进商场随便说包起来啊”,上班时依旧无事刷网页、有事就叫烦。
比如一朋友常常抱怨老公“说话老是突然抽风,简直像个傻叉”,却不想去改善自己的敏感易怒爱怄气冷战。
我们都懂为一件事“努力”的意义,计划列了一长条,总结做过许多年,新年愿望许过无数次,却因为越来越会找借口理由,追求“愿望”的斗志还不如一个小孩对一面小镜子的渴望。
比如,对“贪心”的控制。
娃在定下圣诞礼物以后不时跟我念叨:妈妈,我想要个小镜子,我也想要小鼓、响板和笛子,可是我只能要一个,因为圣诞老人要送给很多小朋友呢。
她的碎碎念总会让我想起曾在各种情境下听过的一句话:什么都让你占了,那别人怎么活啊?
对啊,多吃少动还有天然马甲线,工作悠闲简单还薪资高老板赞,对象温柔多金天天围着你转……如果人人都要躺着就享受如此厚待,那上帝估计也要罢工了——不知该如何分配啊!所以,如果目前自身不具备充足的条件,或不能付出相应数量的努力值,就学学克制与之不匹配的“愿望”吧,千万不要谴责“上帝不公平”,上帝也很无辜的。
比如,对未来的正面期待和对未知的好奇。
每当我提到圣诞老人正在看着我们的时候,娃总会各种发问:圣诞老人在哪里?他住在哪里?他怎么看着我们?他怎么给我们送礼物?他也有很多好朋友吗?
问得我只能编出各种故事来配合她的好奇心,最后常常是以她诸如“耶!我喜欢圣诞老人!”之类的欢呼收尾。
大概是所谓无知者无畏,所以小孩子对未知的一切充满好奇和憧憬,甚至对大人口中可怕的事物也怀着矛盾的想一探究竟的期待。然而面对辽远的未来,有些看透太多“真相”的成年人反而少了这样的“勇气”,更多的是心存怀疑和恐惧。
听了几个狗血的婚恋故事,对真爱也怀疑了,婚前试爱、真心测试,各种男女朋友互相试探的花样越来越多。
被科普了生孩子的艰难历程、见识了几个熊孩子,就把小孩子这种生物列入黑名单,表示坚决不想生孩子、不喜欢小孩子。
看了几回过劳死的新闻,了解到某行业工作强度大、事务复杂费心费力,择业也成了心头病,工作稍有不顺就寻摸着跳槽改行,挑来选去定不下心。
朋友们,换个角度仔细瞧瞧,大街上也满是头发花白、两手紧握的老来伴,顽劣的小孩子也有治愈温情的天使一面,各行各业都有技能高超薪水超高的人才好吗?
不能因为会有阴影就不在太阳下行走,有艰辛隐忧就放弃探索未知啊。
比如,享受当下,该开心的时候就畅快淋漓地欢笑。
很多时候,作为俗事缠身、思虑太多的成年人,纯粹的快乐真真来之不易。
收到礼物时,可能会条件反射地暗想或半真半假地问上一句:干嘛突然给我送礼物?是不是做了啥亏心事?
工作出色受到表扬还需要谦虚低调,不能表露太明显的被肯定的喜悦,怕刺激其他人或被评论爱出风头。
同事在去拍婚纱照的前一天还满肚子情绪,因为还没谈好礼金等结婚条件。
可是,要做的明明是应该开心欢笑的事情啊。
娃在圣诞节早晨打开袜子看到期待已久的礼物时欢笑跳跃:耶!圣诞老人给我送礼物了!真开心!真开心!然后兴奋地向每一个人展示她的礼物。
那幸福的模样真让人羡慕。
看着身边这个小小的榜样,我常常想起那首《对星星的诺言》:
星星的小眼睛,
我向你们保证:
你们瞅着我,
我永远、永远纯真。
看着我们的小星星,会不会眨着眼睛在问:你还记得自己许过的诺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