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解读)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阴阳在人体内是自然平衡的)阴气偏胜了,阳气必然受损害,阳气偏胜了,阴气也必定受损害。阳气偏胜身体就会产生热,阴气偏胜身体就会产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会损伤人的形体,热邪会损伤人的真气。
“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气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使人感觉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的,则是因为形伤而累及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风邪太过,形体就会动摇(头昏目眩)、颤抖、手足痉挛;邪热太过,肌肉就会生发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会枯涸(经常感到口干,想喝水);湿气太过,就会生发泄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天有春夏秋冬四时,对应五行而形成春、夏、长夏、秋、冬五时,有了生长收藏的自然循环过程,以产生寒暑燥湿风的五候变化,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这五种情志。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过喜过怒,都是伤气的,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范进晚年中举喜极生悲就是例子)。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喜怒如不节制,寒暑如不依例养生,就会有伤害生命的危险,生命就不能长久了。因此阴气过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阳(物极必反);同样,阳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温病(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春季感受的邪风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因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的病;夏季沾染的暑气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寒战、高热,伴有头痛、乏力等);秋季感受的湿气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今天学习了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等七情和身体相关的四时五行。在这里多说一下,握固,握固有助于安魂定神,收摄精气的作用。其实每个人在其刚刚降临人世的时候,都可以显示出其生命的神奇之处。例如婴儿在出生以后总是处于双手紧握状态,并且双手拇指,分别掐在双手对应的无名指指根部位。从手印上来看,无名指的指根处部位,藏有肝主之“魂”,而这个握固的动作其实就是想守护住自己的“魂”。这个动作很有用,现代人如果期望自己能够始终淡定,有胆有识,就应该如婴儿般握固。养生的方法不在于多复杂,我们也经常保持两手握固吧。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