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家门”是干群关系的“晴雨表”,“闭门羹”绝非无理拒绝,而是基层治理的“预警提示”,更是干部践行初心的“试金石”。作为组工干部,面对群众的“闭门之困”,既要敢于主动叩门,更要善于用心走心,以真心换真情、以实干破隔阂,让透着疏离的“闭门羹”逐步酿成焐热民心的“暖心羹”,让“鱼水情深”在持续互动中扎根生长。
以“躬身自省”破“闭门之困”。“闭门羹”的滋味虽涩,却藏着群众最真实的心声。部分干部遭遇拒绝便心生懈怠,将原因归咎于群众“不配合”,却忽视了自身工作的“温差”与“落差”。群众的“门”闭着,往往是“心”远着—或许是政策宣讲“照本宣科”,专业术语堆砌让群众听得云里雾里;或许是走访调研“走马观花”,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没能摸清群众急难愁盼;或许是过往诉求“石沉大海”,承诺的事情“说了没下文”,让群众逐渐失去信任。“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面对“闭门羹”,干部首先要收起抱怨、放下架子,以“躬身自省”的态度查找问题根源。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群众,面对“走过场”的走访、“冷冰冰”的回应,又怎能敞开心扉?有一则故事,在“干部下基层”专项行动中,一名年轻干部三次走访拆迁户均遭闭门,后来他转变思路,不再急于宣讲政策,而是先帮老人检修水管、代购常用药品,在拉家常中得知老人担心安置房质量,便带着施工图纸、质量检测报告反复上门讲解,还邀请老人到施工现场实地查看,最终赢得信任。这启示我们,打破“闭门之困”,关键在于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校准工作偏差,用“真心实意”代替“虚情假意”,让群众感受到干部的诚意与担当,从“不愿开门”变为“主动迎客”。
以“真情实意”暖“民心之寒”。叩开群众“家门”只是第一步,走进群众“心门”才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核心。有些干部虽然进了门,却端着“官架子”,问几句“收入多少”“有啥困难”便匆匆离去,这样的走访只会让群众“话到嘴边又咽下”。真正的“面对面”,从来不是简单的物理接触,而是“心贴心”的交流、“实打实”的帮扶。要从群众最关心的“柴米油盐”入手,把“日常寒暄”变成“精准问需”,把“生活帮扶”变成“情感联结”。针对老年人,多讲讲医保报销、养老认证的“土办法”“简便流程”,避免因智能设备操作不便产生困扰;针对年轻人,多聊聊就业创业补贴、子女入学政策,用鲜活案例打消顾虑;针对困难群众,主动对接民政、残联等部门,落实兜底保障、技能培训等实举措,让群众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有一则故事,某县创新开展“民情夜访”活动,干部们放弃休息时间,趁着群众晚上在家,带着小马扎坐在庭院里、炕头边,听群众吐槽“村口路灯不亮”“农田灌溉缺水”“邻里矛盾难解”,当场记录、当场对接相关部门,一周内解决民生小事12件,一个月内化解矛盾纠纷8起。群众的信任,正是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关怀中逐渐建立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拿出“真情实意”,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办事情,让群众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被牵挂,才能消除心中的戒备与隔阂,让“心门”应声而开,让干群关系从“隔层纸”变成“一家人”。
以“久久为功”解“民生之忧”。“闭门羹”的背后,往往藏着基层治理的“真问题”“硬骨头”,绝不能当作“工作终点”,而要视为“解题起点”。有些干部把群众的诉求当成“一次性任务”,问题表面解决便“销号了事”,却忽视了群众需求的“动态变化”,导致“门虽开了,心仍远着”。为民服务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必须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发力。要建立“诉求台账”闭环管理机制,把群众的“吐槽点”“关切点”“期盼点”逐一登记,明确责任主体、办理时限、具体措施,实行“销号管理+跟踪督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要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对已解决的问题跟踪问效,看看群众是否真正满意,是否出现新的情况;对尚未解决的复杂问题,组建专项攻坚小组,联合多部门协同发力,决不让群众的期待“落空”。要健全“长效服务”机制,把走访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转化为制度性安排,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转向“标本兼治、源头治理”。有一则故事,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有村民因担心产业发展风险,对村干部“闭门不见”。干部们没有放弃,而是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考察土壤条件,组织村民到先进地区观摩学习特色种植产业,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保障销路与收益,后续又持续跟进技术指导、产品品牌打造,让村民从“观望者”变成“积极参与者”。如今,该村的草莓、葡萄种植产业蓬勃发展,年产值突破千万元,村民们提起干部便竖起大拇指。这充分说明,群众的期待从来不是“一次性帮助”,而是“持续性关怀”。只有以“钉钉子”精神,把群众的“心上事”当作自己的“上心事”,用常来常往的关怀代替“有事才来”的功利,用持续跟进的服务回应每一份期待,才能让“鱼水情深”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