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晚,Z先森的同事要请吃饭,叫我同去。一贯不喜饭局的我,在去之前,给自己做个心理建设“全程微笑,不说话”。然后没化妆,没装扮,打定主意去做个好的吃瓜群众,踩着点到了吃饭地儿。
在吃饭期间,有几件事让我没有做到只微笑不说话。
事件一,饭局一开,要大家喝酒,在我和Z先森明确表达了不能饮酒之后,还是被迫倒了红酒摆在面前。说实话,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毕竟去重庆工作一年多来,也经历了不少饭局,但凡说不能喝酒的时候,绝不会有人反复劝酒。
其实,饭局喝酒是中国的餐桌文化,从古至今,从南到北,一贯有之,只是各地有各地的饮酒风俗。生长在西北的我,上研究生之前不会喝酒,因为没有人会让学生喝酒。上了研究生发现需要学会给人敬酒,而我们这里的习惯你敬酒你也得喝,所以,我学会了应酬式饮酒,即平时滴酒不沾,只在饭局上敬酒饮之。工作到了西南,发现这里的人,没有劝酒的习惯,敬酒可以一杯到底,我也是乐得为之,从不会主动饮酒。
所以,突然看到饭局上反复劝酒的人,我瞬间有点不高兴。我觉得都说了不能喝,干嘛还要反复劝,怎么一点都不尊重人呢?
可是,事后再想这件事吧,发现自己真的是不够淡定。其实,人家劝你酒,是尽地主之谊,反复劝酒也是地方习俗。我不能因为我不适应这样的风俗了就认为他们做的过激。所谓认知不对,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如何应对的问题。
我不喝酒,那放着就行了,干嘛要因为人家倒了酒就不开心呢?倒不倒酒是人家的权利,喝不喝酒是我的自由。所以,一件事能不能影响到你的心情,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看待这件事儿。凡事换个角度思考就可以让自己理性一点。
事件二,饭局持续好几个小时,几个人反反复复劝酒说话,就是不打算散局。我坐着无聊,开始靠着Z先森的肩膀犯困,结果被一小伙说“你是不是看不上我们这样的人。”我顿时清晰,回他一句“怎么会呢,如果看不上,我就不来了。我来就是表示我可以理解。”
其实,事后想来,别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我既不喝酒,也表现对饭就觥筹交错毫无兴趣,所以,让别人生了意见。而我自己确实不喜这样的饭局,之所以参加只是不想让Z先森失了面子。可是,再一细想如果我去了,结果表现不好,岂不是还不如不去呢?
既然选择去了,就应该做好陪到底的准备,哪里心里不情愿,也不该表现出现影响他人心情。所以,做一件事我们的起心动念很重要,我们要时刻记得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如果说,吃饭是为了陪Z先森,那么,开开心心陪着就好,干嘛要挑事呢?如果真的觉得无法忍受,就不要勉强自己参加这样的饭局。
说到底,很多时候之所以出问题,还是自己思想的小人在作祟。少一些小心思,少一些比较,或许一切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