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孩子表现出“不乖”的时候,往往也是他最需要关爱的时候。
文/伶俐
做父母的是不是都有这样类似的经历:你正忙得焦头烂额,孩子无理取闹般“添乱”;忙于照顾更小的孩子,大孩子原本可以自己完成的事,却要向你寻求帮助;考试完回家,你开口问成绩,孩子要么不回答,要么一通脾气;你千叮嘱万嘱咐的事,孩子不仅不听,还偏偏对着干......
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停地上演。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多半会把孩子责怪一通,结果是孩子生气,自己也生气,不欢而散。很少有父母能在那一刻清醒地去分析、去思考:“我的孩子怎么了?”
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潜在的动机,所以我们才会说:不要看一个人说什么、做什么,要看他为什么。
在孩子这种“不乖”表现的背后,潜在动机多是求关注,进而寻求帮助。因为大人忙,疏忽了孩子;因为父母太过于关注弟弟妹妹,心里有失落;没有考好已自责,或许还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偏不听你的,让你知道我不满......
只有理解了孩子这些行为后的真正心理需求,才能有正确的应对方法。那么,求关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人们认为,因为心里不自信,所以潜意识会支配你去寻求证明自己优秀的行为,比如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同、赞许,以获得所谓的“存在感”。
不只是孩子,大人也有类似的需求,尤其是两性关系中以女性常见。比如,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可能是另一半最近对自己关心的不够,也可能是忘了某个纪念日...
洞悉了孩子或女人“不乖”背后的真相,要怎样应对?对于成年人而言,如果还有人愿意在生活辛苦奔忙之余还耐心猜你的心思,并给予细心呵护关怀,那的确是幸运,应该要感恩。同时,也要把握分寸。成熟而理智的人,应该知道这世上有很多事情,不是不想做,不是做不好,而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与其生闲气要人费心猜,不如取悦自己,主动营造良好的相处氛围,彼此愉悦。
对于孩子,他们还不懂得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与需求,越是“不乖”的时候,越考验大人的智慧和耐心。在这方面,我也是走过许多弯路,吃过很多亏的,直到遇到《正面管教》,走进家长学校的课堂。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求关注的心理后,处理起来就顺利多了。工具用起来,“不乖”时的孩子更需要爱。如果家长不能理解行为背后潜藏的真正动机,难免会以批评、指责、教导等不合时宜的方式去处理,最后的结果不仅没能让孩子感觉到爱,更甚者还会埋下家庭问题的隐患。
以我家小学生为例,哭、闹,一般是受了委屈或挫折,或者需要妈妈的爱。比如,自己忘了写某个作业,无法向老师交代;比如想要妈妈陪她一起玩;比如自己玩游戏或作业时碰到了难题。本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原则,一般情况下,我会先提醒:“我能理解你的感受,但哭不能解决问题。”,孩子可能会接着说,“我知道哭解决不了问题,你就让我哭一会儿嘛”。我会问,愿意来妈妈怀抱里哭吗?等她稍平静下来,问她:“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对待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正视问题、分析问题、找解决方案、最好解决问题,并反思,避免下次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里写道:“我认为,做母亲最好是浑然天成,完全依赖自己。这是我的主要见解。浑然天成与后天的学习是有差别的,我努力区分这些差别,以免糟蹋自然发生的好事。”无条件的爱,首先是父母对孩子本能的给予。在孩子以各种“不乖”的表现来考验我们时,更应该做一个智慧的、温暖的大人。
做父母是终身职业。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碰不到不同的问题与挑战,试着去把每一次挑战都当做一次自我成长的机遇,和孩子一起敞开胸怀去迎接和享受成长中所有的烦恼与欣喜。成长快乐!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