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感觉大家消费降级了

看见邻居老张的手机屏幕,裂成蜘蛛网状大半年了,愣是没换新的;听楼下的李阿姨说,买菜得学会了掐准超市打折的点;就连最爱追新款的邻居小王,也坦言买名牌包包,除了面子好看点,其实背着挺沉的,不如帆布袋实在”……

2025年,我经常在午后在街心公园里转转,有时间和那些退休的老人家聊聊天。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鲜事发生,这些都是我写作的灵感。

好多时候,你能听到大家的一句感慨:“现在啊,感觉大家是真啥都不想买了!”过去大家都有很强烈的攀比心,无论住房、车子、穿戴,啥都想一较高下。但是现在好像大家的这种攀比心淡了许多。

这究竟是咋回事?

三年前疫情,让大家兜里的钱,经不住“大风浪”了。 这几年,咱普通人的收入增长,像老牛爬坡——看着在动,却实在慢悠悠。可那房贷、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到一家子的吃穿用度,哪一样不是雷打不动的“硬支出”?尤其是家里有孩子上学补课的、老人生病住院要照顾的,每一项都是要掰着手指头细算的。

你想啊,钱袋子就那么多,万一有个风吹草动——比如家人生个病、工作有点不稳当,心里就慌得很。中国人喜欢“手里有钱,心里不慌”的感觉,这也是成了中国人最朴素的共识。以前大家有追求“买买买”的快感,如今更务实了,更在乎银行卡里那点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毕竟,生活的根基是柴米油盐,而非橱窗里的流光溢彩。

现在感觉大家看东西的眼光,变得“透亮”了。 经历过大大小小的社会、国家、国际大事小情的风风雨雨的捶打,老百姓的消费心思也沉淀了下来。

以前买个东西,牌子够不够响、拿出去有没有面儿,可能占了大头。现在呢?买东西大家都会认真琢磨一下:“这玩意儿到底实不实用?是不是真需要?能用多久?”

那些为了面子、为了跟别人攀比购买东西的“虚火”,不知不觉就降下去了。大家更看重东西本身的价值——物美价廉,而不是它带来的光环。

请客吃饭不再非去贵得肉痛的馆子,干净可口的小店一样能把酒言欢;衣服鞋子舒适耐穿,比那个显眼的Logo更让人心里舒坦。当消费回归理性,人们便摆脱了物欲的枷锁,在朴素中寻回生活的真意。

其实日子怎么过,老百姓的心里都是门清的。 攀比心为啥淡了?说到底,是大家伙儿活明白了。把日子过给别人看吗?太累!

与其眼红邻居又换辆新车,不如想想自家,怎么把小日子经营得更温馨;与其咬牙买下那个超出预算的名牌包包,不如攒点钱带父母出去转转,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种心态的转变,不是穷酸苦了自己,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逐渐看清世间浮华,才懂得把有限的资源,精准灌溉滋养自己生命的地方。比如:学一种生活中、工作中的技能,或者报个学习班提升一下自己的写作能力。当攀比退场,踏实的生活质感便悄然浮现。

2025年的消费降级,与其说是降级,不如说老百姓从大手大脚乱花钱,到精打细算,从追逐浮华到回归本真。我们更懂得生活了,那些奢侈品,不是买不起了,而是年轻人,更明白什么东西,才值得放进有限的人生行囊里。

任何人之间交往先把钱袋子捂紧点,攀比心看淡点,这日子啊,像陈年的酒,在务实与清醒的酝酿中,品出了踏实绵长的真滋味——当物欲的潮水退去,生活的礁石才显露出坚实而温润的轮廓。

你听,老李还在小区凉亭里慢悠悠摇着蒲扇: “以前啊,老觉得别人有的我也得有,那叫一个累心。现在?嘿,儿子工作稳当,老伴身体硬朗,晚上能跟老哥几个下盘棋,这心里头啊,比买个金元宝还踏实!攀比心?那玩意儿又不能当饭吃,省下的钱,给孙子攒着买书,多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