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记忆(二)——外婆家的青石板街

1

外婆家在一条街道上,这是一条用青亮青亮的青石板,一块接一块仔细拼起来的小街道。街道两旁的房屋,密密地挤在一起,显得又亲切又热闹。

这条并不宽敞的青石板街,承载了街上好几代人的记忆。

街名,叫散市。

街口的河与桥  图片提供:金兴力车

2

在我小的时候,还是小街人口最鼎盛的时候,外公外婆都还很年轻,四十多岁五十出头的样子,街道上的主要劳动力也都在三十到五十的年纪,大家白天出门去干农活,下午回来吃完晚饭闲下来了,就走街串户,互相道一道东家长李家短。

记得那时候做木匠的舅外公家,总是热闹非凡。尤其到了一年的休整季节——冬季时,整年的农活已干完,街上的男子们都聚在舅外公家的火炉屋里,烤着火玩着牌天南海北地神侃。笑声,大声说话声,响彻了半条街。

小街上有一两家小卖店,暑假里便成了像我那般几岁大的小朋友流连忘返的地方。我们都腹中空空兜里空空,簇拥在小卖店里,一边玩一边痴痴地盯着摆在柜台上的糖果罐。到了吃饭的点,在各自家人的叫唤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去。第二天,继续还来,继续痴痴地对着糖果罐流口水。


3

小街终归是小街,窄到小车开进来都得小心翼翼两边别剐蹭到,有些人家便渐渐将新房建开了,不再拥挤在街道两旁。

到了我读初中的时候,街道上当年大部分的青壮年离开的离开,老的老去,只留下一座座破败飘摇的老屋,和一些不愿离开的老人家。

老街日见萧条和沉寂了。

外公外婆却是很念旧的人,盖新房子也一定要盖在原来老屋的隔壁,于是每年我们回去探望他们的时候,都必须得从老街穿过。一年又一年,我们见证了老街像极了一个人的一生,从热闹风光的青壮年,步入到风烛残年的老年,如今已是垂垂老矣。

图片提供:龚美兰


4

我和妹妹,对老街感情极深。

我在外婆家读过一年小学,三年初中。我的大妹妹,一生下来就送到了外婆家,由外公外婆带大。这条老街上,留下了很多我们儿时摸滚打爬的痕迹。

初中三年,我在外婆家住宿,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去上学,中午和下午回来吃饭,晚上十点多上完晚自习再走回来睡觉。

从外婆家到学校,是由老街延伸出来的一条路连接,路大约三四百米长,一边是条终年奔腾不息的大河,另一边是安静蔓延的稻田。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从这条路上走过,风雨无阻。四个季节,一天一天地用脚丈量,一天一天地细细体味。

春天,草长莺飞,稻田里野花盛开,空气中尽是清新的春的味道。这是一条芬芳的路。

夏天,晚霞漫天,鸡蛋黄的夕阳沉挂树梢,远处焚烧稻草升起的白烟,沿着山脚娉娉婷婷绕一圈,再升腾开去。一旁的农舍里,有动听的箫声传来,余音绕耳不绝。这是一条充满怀旧味的路。

秋天,深夜晚自习后回家,但见收割后的稻杆影影绰绰,白霜满地,深邃的天幕中缀满璀璨的星斗,一弯明月悬悬欲坠,与地上清冷的白霜交相辉映,这是一条瑰丽清冷的路。

冬天,万物凋零,唯见白雪皑皑,一整个世界的银装素裹。在雪地里哈哈大笑着蹒跚往前走,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心中充满神圣纯洁的白。这是一条铭刻的路。

这是我走过的最美好的三年春夏秋冬。

街口的河  图片提供:yan


5

外婆说,小街的名字不好,散市散市,不就散了嘛。

果然,大伙儿都散了,去了四海八方。

可是,我们的心,都还在那里呵,从未离去。

That you are not alone,for I am here withyou。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是在叶武滨老师的时间管理十堂课中听到的。只用一张A4纸,就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我相信很多小伙伴...
    程晓晓阅读 1,514评论 0 2
  • 什么时候,宣誓过自己绝不再有一滴眼泪的人,在短短的日子里,哭了好几回,是沾染了沈从文的柔弱了呢?不是的,我还清楚的...
    逆风有杨阅读 26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