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腊八过了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每当街道披上红妆,年的脚步就又近了些,人们便在心中窃喜,期盼着过年,期盼家的温暖。“中国春节,见证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移活动,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纷纷返回家乡与家人团圆。”
一个“年”字,勾着多少中国人的魂儿啊!热闹红火的中国年裹着中国人亲情与温情,无论身在何方,无论多忙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总听人说过年越来越无聊了,如今人们喜好追求仪式感,其实,中国年的仪式感可谓中国节日的“顶配”,与各类刺激消费的仪式感相比,中国年的仪式感更走心也更接地气,都是全家老小齐上阵,这些仪式催化出的欢乐的家庭气氛,正是我们应该拾起的。从腊八开始,老祖宗留下的年俗颇多讲究,向上可追述几千年,向下则需要我们来传承。
向下则需要我们来传承。
我们的
年味儿
腊八节 喝腊八粥
腊八这天,人人都要喝上一大碗热乎乎的腊八粥。在老北京,腊八儿的早上,街坊间相互赠粥,这赠粥一定不能过晌午,送完粥一家老的少的就聚在一块儿享用腊八粥了。
腊月剃头
“正月剃头死舅舅”,因此人们都在腊月剃头。相传清军进关下了“剃头令”,汉族人不愿服从,又不想丢了脑袋,就相约正月不剃头。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正月不剃头,就表示一年都没有剃头,以此来表达 “思旧”之情,称之为“正月不剃头——思旧”,后来演变出“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了。
二十三 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儿,是“糖瓜儿祭灶”的日子。这天得给家里的灶王爷供上“糖瓜儿”(麦芽糖)。“祭灶”是把又粘又甜的“糖瓜儿”献给灶王爷,粘住灶王爷的嘴,灶王爷的嘴粘没粘住咱不知道,但“糖瓜儿”则由孩子们抢着替灶王爷吃了。
二十四 扫房子
以往家家户户都有两把大鸡毛掸子,这掸子是在“扫房日”起到大作用的物件儿。 “扫房日”是家里最乱的一天,全家动手把一年积攒的尘土打扫干净,屋里屋外都收拾的利利索索。
二十五 做豆腐
还有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儿,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二十六 买年肉
经常听老人讲过去一年之中吃回肉不容易,按老理儿讲“腊月二十六,炖猪肉”,这天也是所有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终于可以吃到盼望已久的“年肉”了。
二十七 宰年鸡
这一天要宰公鸡,因为“鸡”与“吉”谐音,吉祥如意的意思。这一天宰公鸡是有讲究的,宰好的鸡当天不吃,年三十儿炖熟的公鸡摆放在年夜饭中间,而且必须是整只摆放。
二十八 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老年俗当天,每家每户都要发面,取来年发财的意思,讨个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二十九 蒸馒头
这天家里厨房最热闹,要把腊月二十八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撒年糕、蒸馒头、蒸豆包儿、做面鱼儿、夹面花儿,豆包上还要点上红点儿,大人们顺手给淘气的孩子们都点上了,寓意为“招财进宝儿”。
年三十 包饺子
腊月三十儿,全家人迎接完财神就开始包团圆饺子,剁馅儿时要全家轮流剁,边剁,边说“剁小人”。过年的饺子一定要包点素馅儿,面筋、豆腐、木耳、黄花儿、鸡蛋、白菜,“菜”是取“财”的意思。饺子里还要放一枚小铜钱儿,谁吃着带钱的饺子,全年走好运。
年初一 起五更拜大年
按惯例没有分家的家庭都要按照辈分先给祖宗拜年,接下来就是给爷爷、奶奶、大伯、大妈依次地往下磕头,均行三叩首礼,这个过程很是隆重,得真磕。礼毕,坐在炕中间儿的长辈儿,照例要拿出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儿们,压岁钱一定是崭新的。
年初二 待姑爷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与夫婿回娘家,故初二也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分量重的礼品和红包儿孝敬父母,以及分给娘家的小孩儿压岁钱,并且在娘家赴席吃午饭。
年初三 穷鬼日
民间风俗,这天还叫“穷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户户都会“扫穷鬼”,将初一至初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清扫出去,意味着扫走污秽晦气和穷根儿。
年初四 祭财神
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所以需提前一天就准备好三牲、水果、糖果、茶等,拜祭意在迎接财神。
年初五 赶五穷
“破五儿”这一天老北京有一种叫作“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从黎明即起,拉鞭放炮,打扫卫生,表达老百姓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年初六 点灯碗
正月初六是“顺星节”。中国传统认为,每个人在天上都有一颗能够保佑自己的星星,这天老百姓家有多少口人,就点多少只灯碗儿。晚上上灯时分,全家的灯都在院内依次摆放点燃,祈求全家新年一切顺利,这就是“顺星节”仪式。
年初七 人日
民间相传是“人日”,亦称“人胜节”。根据《占书》记载,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这天老北京人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孩子高中科考状元。
正月十五 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为“灯节”。
如今京味儿、年味儿那些淡出人们视野的年俗正在悄然回归,无论是影视作品、艺术作品,还是近年的各大庙会中,也都在层出不穷地上演着这些‘非遗’,它巧也好拙也好,这些最具中国传统的‘年味儿’习俗,将成为世界上弥足珍贵的非物质遗产,那才是中国人的真正文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