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朋友从老家给他带了包新茶,他很热情地给我们所有人都泡了一杯。看着这杯茶,我的思绪就回到了故乡的茶园。
我的故乡在山高云雾出好茶的大别山区——英山。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经常要勤工俭学,有时要求每个学生要带多少斤干柴去学校,记忆里还让我们在山上采野生青蒿带到学校,最后,有了一个固定项目,定期到村里的茶场给茶叶施肥、浇水、捉虫,出了新芽,定期去采茶。
学校先选了一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去茶场学采茶,我是其中的一名。采茶有很多讲究,从形态上来讲,有独立的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还有单纯的没有芽,只有叶子的,甚至还有一整枝茶叶的,只记得当时的师傅说采茶时不要把子叶采了,子叶采了,出芽会变慢,子叶的叶子小,颜色也不一样,会影响茶的品质(就我个人理解)。子叶上面的茶片和茶芽是可以采的。
于是,阳春三月,我们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有的背着从家里带来的锄头,有的提着水桶,有的带着篮子,从学校旁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浩浩荡荡地向茶场进发,一路上追追打打。
那时的肥料是有机肥,是我们家家户户自己种的菜籽油拿到油坊去打油,最后剩下来的菜籽渣,我们那里叫饼。记忆中饼是黑色的,很香,还含有油份。我们先在茶树底下一个合适的位置挖坑(坑不能离树太近,也不能离树太远)。一般是一棵茶树挖一个坑,如果两棵茶树隔得很近,就两棵树合一个。坑挖好了,把饼放进去,有的同学提着水桶去茶场里的池塘打水,施肥、浇水,最后用锄头把坑掩起来。
那些我们在茶树下掩埋的油饼,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和,一步步发酵,春雨一场接一场地下,茶树在肥料和春雨的滋润下,寒冬里憋足的那股劲终于爆发了,她不负众望地长出了春天的新芽。
我们这些坐在教室里的小学生当时肯定不知道,在我们的老师辛勤地教我们知识的同时,那些我们亲手施的肥也变成了茶树最好的营养,我们学到了知识,她长出了新芽。
等芽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老师就会带着我们去采茶了。我们带着各自的采茶工具,有的是帽子(反过来就可以装茶叶),有的是小桶,有的是小篮子,有的是旧衣服缝制的小布袋子。
那些新茶带着露珠,带着雨水,在满是墨绿色老叶的茶树上苍翠欲滴,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