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看见真相背后的真相 - 草稿

        我曾经认为,人的好与坏是绝对的,好与坏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明确的。


      高中时读《看见》,是作为课外书,开阔思想来看的。那时看此书,只觉得书中的讲述十分"猎奇"。书中描述的一次次采访,揭露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到现在还记忆尤深的故事有两篇——《双城的创伤》和《药家鑫案》。

        早在读书之前,我就对这两个案件有所耳闻。但读书后,了解了故事背后的故事,我才感到,原来凡事都是两面的,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

      "双城的创伤"聚焦的事件是在双城镇一周之内发生的六名学生连续服毒自杀事件,其中,五名为双城小学同一班级的六年级学生,其中又有四名是留守儿童。这看似是一起留守儿童缺乏关爱而引起的悲剧,但《看见》中告诉了我们不一张的真相。依稀还记得多年前在电视节目《经典传奇》中,看到此案件时,节目中并未点明案件的真相,只是简单一句"孩子们缺乏家庭关爱"带过同样的,药家鑫案中,大多数的报道聚焦案件本身药家鑫下车补刀这件事,和药家鑫大学生的身份。但在《看见》中,柴静讲述了她对于药家鑫父母的采访以及药家鑫的成长经历。

      也正是在读完《看见》后,我才开始意识到,没和人都不是单纯的好或坏。好与坏都是相对的。

        而几年后,作为一名新传专业的大学生,再次重读此书。我又获得了许多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记者,柴静在书中记录下的,不仅仅是自己每一次采访的过程。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的回忆录,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而作为一名广电专业的学生,虽然我以后可能不会是一名记者,但是作为一名未来的传媒人,这本书又能给我带来些什么呢?我想正如柴静所说的那样,"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