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生活中、工作中,我们总会就某些现象或观点进行争论。我们为什么会要争论呢?争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就某件事的认知达成一致。而当争论的结果是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那这样的争论是没有价值或负价值的。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看似有理有据的争论没有结果呢?绝大多数是双方对事物判断的基础假设存在差异。
当双方的层次/世界观不同时,我们对事物的逻辑体系是完全不同的,此时的争论基本都是鸡同鸭讲,这有点类似你和动物讲道德,跟精神病人谈推理,跟赌鬼谈投资。这在生活中基本就是无解的争论,当然在工作中,由于层级的高低不同,尽管存在这种争议,但仍有相对优解。比如设计师和高层领导讨论网站改版,设计师是从用户角度出发去看设计,但高层领导则会站在业务发展及企业定位的角度去思考,尽管双方在利益上没有存在冲突,但由于格局不同,看到的问题也必然不同。这种情况下,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只能是引导高层思考者去理解底层的考虑,因为底层级别的人因为缺乏相关经验往往无法代入,而当高层如果在理解基础上仍然做出否定的话,底层必须服从。
当双方的立场/价值观不同时,对同一事实的判断及解读必然是不同的,这时候讲逻辑堆事实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情况下,需要区分不同价值观是之间是否为零和博弈;
1)当双方立场并非只能存在一个时,往往意味着他们在更高层级上有一个统一的目标,此时可以提升格局,在更高一层上达成共识。比如项目采购时,项目需求人和项目采购人各有立场,一个要求质量最佳,一个希望价格最低,但站在企业运作的角度上,性价比和底线的设置可以为双方立场的争论提供基础;又比如投资时,收益与风险不是不可以兼顾的,立足于共同家庭财富增长的目标,通过讨论配置不同比例的资产是争论最好的结果。
2)当双方立场仅能存在一个时,此时的争论不应该针对具体细节,更应该就抽象层级的概念去讨论。如果在这个层级无法达成共识,讨论意义不大,还不如直接猜拳。比如关于房价涨跌的争论其实是对中国经济是否能打破市场经济规律的争论,加薪是否需要设定上限是对效率及公平谁优先的争论(加薪不必设上限,否则会使优秀员工流失/加薪应该设上限,要考虑大部分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不统一价值观假设,基于事实去做讨论也是无法达成共识的,因为他们认知中的世界是不同的,对同一个事实,必然有不同的解读。
有一个值得参考的例子,是在别的文章看到的:访谈发现购房者根本不看2000元/平米的装修标准和竞品2500元/平米的差异,但对于房价便宜500元/平米,却相当敏感。企业管理者甲觉得如果品质体验相同,购房者会选择更便宜的房子,那我们可以降低装修标准,加大促销力度,而企业管理者乙则认为企业的品牌应该代表装修标准更高的房子,要大幅提高装修标准,把我们和竞品的差异扩大到客户可体验的程度,树立我们的品牌形象。双方的决策南辕北辙,且都是基于相同事实的判断,甚至如果争论,双方都能找到更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策略可行,但其实双方更应该讨论的是能否促使用户对房子价格判断标准产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