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爱比克泰特当过奴隶的亲身经验,使他永远追求自由,并且持续寻求做一个自由人的意义。这贯穿于他的学说和实践中,他的理论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引人深思。
研究哲学为了寻求自由。在希腊罗马时代,自由的观念清晰了各种狭隘的偏见,人们普遍认为,只要在阳光普照所能达到的一切地方和角落,只要是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而自由。
与伊壁鸠鲁主张的原子式的个人自由不同,爱比克泰德之前的斯多葛哲学家坚持“人是城邦的动物”这个古老的理念,把所有人都当做是神的儿女,论证人本来自由平等。
两派学说激烈争论,直到爱比克泰德才出现了改变,爱比克泰德在理论处理了必然和自由、道德自律和绝对论如何才能统一的难题,把自由精神的旗帜高扬在斯多葛哲学的堡垒之上。
他说过这样一段话,说的非常好,原文引述如下:
一个奴隶祈祷即获得自由,为什么?因为是由于他渴望把钱付给发放释放证书的税吏?不!只是由于他想到迄今,还不曾获得自由的现状,他一直生活在枷锁悲惨之中。他说,“如果我能得到自由,一切都会是幸福的,我想不必听从任何人,我对一切人说话的时候就像能平等的伙伴,像同一阶层的人们一样,我可以去我乐意去的地方,随意来去。”
可是——当他一旦被释放,就去找可以讨好的人弄顿饭吃,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生活卖给了饮食,而重新陷入烦恼之中,他甚至会到牲口槽里去取食,沦于比先前更糟的境地,如果他有机会富裕起来成为一个暴发户,得到一个姑娘,就会渴望成为这个女人的奴隶,——“这对我有什么不好呢?有人给我衣服鞋子,有人给我饭吃,生病时有人关照我,而我给他或她的效劳只是一件小事”。
不过我现在还是个悲惨的奴隶,我得服务那么多的主人,而不像以前只是一个主人,要是我手上能套上一枚当官的金戒指,那我就能说我生活在最有前景的幸福之中了”——于是,为了得到这些,他就去专营,当他得到的时候,同样情形会重复的发生,一直到进了元老院,终于成为一个最高贵和奢华的奴隶为止。
这段话说明他思考如何为摆脱奴役,争取做自由人的切身体验,人们都渴望自由,但是一旦被释放成了社会自由人,他是否就真的赢得了自由而不再是一个奴隶了呢?做一个自由的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贯穿爱比克泰德全部哲学思考。
对照他的一些学说,可以发现,他研究现实哲学都是为了看如何能够摆脱奴隶,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自由的人。
不受约束简单纯朴生活。我的朋友,爱比克泰德从来不满足于自我生活的富足,他渴望更多。
他从儿童长大成人,一直在一个名叫埃巴普罗迪托的罗马权贵家中当家奴。后来被释放成为自由人。他34岁的时候,被罗马皇帝放逐到尼科波利斯,并一直生活在哪里,没有再回到罗马。他很少去旅行,只去过一次雅典,可能去过奥林匹亚,在尼克波利斯他建立一所学校,向青年人讲述哲学并训练他们,他从不写什么,而像苏格拉底和第欧根尼一样,只关心同人谈话,教人在生活实践中求善的学问。
爱比克泰德的生活是极为简单的,他的腿是跛的,独身生活到晚年,为了收养一个被人抛弃的婴儿,才娶了妻,有一句话形容他,非常特别:“他从不敲别人门”。
我的朋友,相比苏格拉底,他的做法有些过于决绝。他的全部家私就是一个地铺和一张草席,还有一盏小油灯,原来是铁制的,后来被人偷了,他就用了一盏陶制的油灯,就在这盏油灯下他形成了他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这种自律苛刻的生活是普通人所不能想象的,从某种方式考虑,他也没有必要这样严苛的要求自己,他有很多的学生,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和名声,但是他没有往这条道路上持续走下去。
为斯多葛哲学注入新力量。艾比克泰德给斯多葛哲学注入的新的生命力,因为他看重自由,对什么是自由做的最深入和最激动人心的阐述。
据统计,自由在他的书中出现了130次,比新约圣经要多6倍。自然和道德选择和决定论的深刻意义,到他这获得正确论述。
我的朋友,斯多葛哲学家虽然璀璨如星河,只有他是独一无二的。他对芝诺、克里安特和克里西普认可比较多一些,但是从来不提西塞罗,即便他在世俗生活中如此成功。他的哲学榜样是苏格拉底和第欧根尼。
他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你们真的是实践派吗?你的理论和言辞真正值得相信吗?只有言行一致,才能成为斯多葛哲学家,理论和行动一致的人,才能取信于人。
他的学生阿利安把他所听到老师的教导,以及和人们谈话,都给记录下来,阿里安后来成为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并当过雅典的行政长官,他记录整理为《爱比克泰德论说集》,还有一篇《手册》,靠这份记录爱比克泰德思想得以保持下来,流传于世。
关于他的论述,我后面再阐述。
我的朋友,祝你过一个快乐的周末,记得庆幸你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