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留求子、史君子、五棱子、索子果、冬均子、病柑子、君子仁、冬君子、病疳子。
基源植物:使君子科使君子属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实。
拉丁学名:Quisqualis indica L.
植物特征:原形态藤状灌木,嫩枝幼叶具黄色柔毛。
叶对生,长圆形或长圆妆披针形,长4.5~15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略呈心脏形,全缘,老叶下面,尤以叶脉及边缘处存留柔毛;叶柄长5~15毫米,下部有关节。叶落后关节以下部分成为棘状物;
穗状花序生于枝条的顶端,下垂,略有芳香;每花下具有苞片1枚,披针形或线形,脱落性;萼筒细管状,伸出于子房上,长约6厘米,先端5裂齿,短三角形,有柔毛及腺毛;花瓣5,长圆形或倒卵形,长约1厘米,先端圆,基部宽楔形,与萼齿互生,蕾呈紫红色,而被覆盖的1/2部分呈白色,开放后渐转紫红色;雄蕊10,排成上下两轮,花丝着于萼筒,上轮5枚外露;雌蕊1,子房下位,圆柱状纺锤形,有5纵枝,具柔毛及腺毛,花柱细长,外露,下部与萼筒合生,柱头短。
果实橄榄状,长2.5~4厘米,黑褐色或棕色,有5棱。
花期5~9月。果期6~10月。
本植物的根(使君子根)、叶(使君子叶)亦供药用。
生境分部:生于平原灌木丛或路旁。分布福建、台湾、广西、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及广东海南岛等地。主产四川、广东、广西。此外,福建、江西、云南、贵州等地亦产。
药材特征:
性状干燥果实长卵形或椭圆形,具5条纵棱,两端尖,形如棱状,长2.5~4厘米,直径1.5~2厘米。
外壳黑褐色或紫黑色,平滑,微有光泽;质坚硬,体轻,不易折断。
切断面五角星形,棱角部皮较厚。内藏种子一粒。种仁狭纺锤形,长1.8~2.6厘米,直径0.6~1厘米。种皮灰白色,有黑灰斑块,质薄,易剥离而露出黄色的子叶,表面有多数纵皱纹。子叶2片,肥厚,边缘不整齐,胚根不明显。
气微香;炒熟后较显着,味淡。
以个大、颗粒饱满、种仁色黄、味香甜而带油性者为佳。
化学成分:种子含使君子酸钾,并含脂肪油20~27%。油中含油酸48.2%、棕树酸29.2%、硬脂酸9.1%、亚油酸9.0%、肉豆蔻酸4.5%、花生酸、甾醇。种子尚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戊聚糖、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生物碱如N-甲基烟酸内盐、脯氨酸等。果壳也含使君子酸钾。花含矢车菊素单糖甙。
中药药性:
性味:甘,温。有毒。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健脾。治蛔虫腹痛,小儿疳积,乳食停滞,腹胀,泻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注意:服药时忌饮热茶。大量服用能引起呃逆、眩晕,呕吐等反应。
炮制:
使君子仁:除去外壳,取净仁。
炒使君子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有香气,取出,放凉。
使君子的故事:
宋年间,潘州一带有个叫郭使君的郎中,精通医道,深得乡邻尊敬。
一天,他上山采药被一种结在藤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果实形如山栀,又似诃子,去壳尝之,其味甘淡,气芳香,于是摘下一些带回家来想研究它的药性。
几天后,郭使君见这些果实未干透,怕久放发霉,就放到锅中炙炒。不一会儿,浓郁的香气弥散开来,诱得年幼的孙子嚷着要吃。使君无奈,就拣出炒熟的三枚给孙儿吃。
没想到次日早晨,孙子解大便时竟排出了几条蛔虫。使君思想其缘故,莫非这果儿能驱除蛔虫?
于是就又给孙子吃了八九枚。这下子可把孙儿折腾坏了,又是一个劲打嗝,又是呕吐。郎中断定是过量中毒,忙用甘草、生姜等给孙儿解了毒。
几天后,他再次给孙子服食了三四枚,果然孙儿又顺利排出了几条蛔虫。这孙儿本偏食,面黄瘦弱,吃果子不仅驱了虫,而且食欲大增,身体也渐渐强壮起来。
此后,郭郎中在行医时,遇到疳积、虫积的患儿,就酌量用这种果实去医治,每获良效。
人们问起这果子的名字,郎中一时想不出,最后应允了大家的叫法,取名“使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