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发表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
他们为什么这么懒
从2012年开始,为了方便联系,专门为每学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学生建了一个QQ群。可能是因为非实名且方便吧,从建群开始,几乎每次发布通知或消息,都会有许多同学跟帖提出各种各样的“LOW”问题。
比如:刚在群里发布了一个企业参观活动通知,并把相关文件上传到了群文件,立马就有学生问:
“老师,发电子档还是纸质档?”
“这学期只有这一次吗?”
“直接把报名文件发到群里吗?还是发到老师那里?”
“有名额限制吗?”
“直接在群里留言报名,可以吗?”
……
这些提问的学生真的很让我无语,他们的问题直接表明了:
一、他们很懒。
怎么报名、报名文件发到哪里,群文件里说得很明白,可他们懒得下载,即使下载了也懒得打开看——直接在群里问,让老师把答案送上门,多爽啊!
一个学期计划安排几次参观活动,老师上课时明确讲过,群公告里发过,群聊记录里也提到过,可他们懒得听,也懒得搜索记录——直接在群里问,让老师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回答,多酷啊!
活动名额是多少,老师在通知里写得明明白白,群文件里也说得很清楚,可他们懒得查、懒得看——直接在群里问,多方便啊!
二、他们没有思考的习惯。
由于聊天记录覆盖太快,重要事项及重要活动,群主除了直接发布通知外,一般都会同时在群文件中上传相应文件,或在群公告中发布通知,这是常识,也是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想到的事情。
所以,想知道老师对于课程的具体要求,想了解各项活动的具体安排,直接看一下群文件、群公告就一清二楚,根本不必再问。
人生路很迷茫的我想请教一下老师,我是一个高考落榜的男孩,后面经过家里的安排一个亲戚的介绍读了技校,学的的专业是钳工和焊工。读书的我在老师眼里是个好学生,每年都是技校的学习标兵,只是性格内向的我在学校只是成绩好,其他的几乎没什么爱好,特长!平时就是喜欢看书、听音乐、上网、开车!学完后才发现专业又不喜欢,所以现在好迷茫!请老师指点!!!
——小天
以上是一位网友小天发给我的咨询邮件。这样的邮件我收到过很多:通读整封邮件,只看到简单的情况罗列、或是翻来覆去的情绪渲泄,没有任何理性思考和分析的痕迹。邮件的最后,通常会以一句“老师我好迷茫,请你给我一些指导”之类的开放式问题作结。
每每收到这样的邮件,我同样是彻底无语:对于事关自己前途命运的职业和人生规划,你本人都吝惜哪怕一点点的分析和思考,我又凭什么要费心帮你思考,要给你一些指导呢?
人生路很迷茫的杨飞想请教一下小天:杨飞是一个高考落榜的男孩,后面经过家里的安排一个亲戚的介绍读了技校,学的的专业是钳工和焊工。读书的杨飞在老师眼里是个好学生,每年都是技校的学习标兵,只是性格内向的杨飞在学校只是成绩好,其他的几乎没什么爱好,特长!平时就是喜欢看书、听音乐、上网、开车!学完后才发现专业又不喜欢,所以现在好迷茫!请小天指点!!!
当我把原始邮件经过这样一番转换后发给小天,问他有何感受时,他很快就醒悟到了自己的问题——这个“杨飞”真是莫名其妙!这算什么问题嘛,就凭这么不动脑子的几句话,我怎么可能给他提供什么指点呢?
有朋友提供了一个寒假实习的信息,我转给了学生。
很快就有学生询问相关问题,为了方便他们,我建了一个微信群,让他们直接和朋友联系,后来又把实习公司老总的电话也发给了他们。
然而,有一个学生还是不断在QQ上问我:
“老师,是不是报了名就一定可以去啊?”
“老师,具体实习地点在哪里啊?”
“老师,实习时间是什么时候啊?”
“老师,一起报名实习的同学,都是男的女的啊?”
……
所有这些问题,她只要给公司老总打一个电话,就可以马上得到答案,然而,她还是要一次又一次来问我,好像我是她的保姆,好像她的实习,我有义务全程包办到底。
我实在是怒了,直接回复她:
“我只负责给你提供实习信息,其他的事情你自己联系,不要事事都问老师,可以吗?”
以上都是我在工作实际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这些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懒、这么不喜欢思考?为什么会习惯把他人当成万能保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自己不愿意费一点点心力,“张口”(事实上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张口,动动拇指或敲敲键盘就行)就问坐等答案?
“存储外部化”和“谷歌效应”
有一个词叫作:“存储外部化”,或许可以解释这个现象。所谓“存储外部化”,是指一种倾向:因为现在网上获得信息太容易了(百度、谷歌),存储起来也太容易了,向别人请教更是超级方便(QQ、微信、短信、邮件……),所以不再记忆任何东西,也懒得思考。什么事情来了,直接在网上一搜,或者干脆搜都懒得搜,动动拇指或敲敲键盘询问,坐等答案自己送上门来。
习惯了“存储外部化”以后,我们的大脑仅仅是浅层地接收一些信息,但不记忆,也不思考。就像一个网很疏的筛子,信息的沙子过去了,却什么也没留下,没有转变成知识,更不可能形成技能:亲戚、朋友、熟人的电话号码存在手机里;导航系统会显示出到达地点的行车路线;工作会面和私人约会的日期也都存在手机里;想学习的东西,全在收藏栏里收着(虽然可能从来不看);照片、信件、邮件、书籍、音乐,都在云里……自己回想、储存、分析、思考,似乎是白费力气。
这就是西方教育界正在热烈讨论的Google Effect(谷歌效应):
谷歌让人找到信息,却让人变笨。
但凡触网多年的人,可能都会有上述倾向。现在的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成长起来的,受“谷歌效应”的影响尤深,变笨的可能性自然也就更大了。
那么,在这个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时代,怎样才能避免“变笨”呢?
答案只能是:勤快点、多思考、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即使不得不向他人询问,也要先动动脑子,学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以下是关于提问的几点建议:
1、提问前仔细阅读相关资料,确认自己的问题是资料中没有提到的。
2、想办法自行寻找答案,找不到再问:QQ群里可以先看一下群文件、群公告,搜索一下聊天记录;写邮件前可以先自行百度一下;有相关联系人的,可以自己打电话问一下。
3、所提的问题要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4、学会提封闭式的问题,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式提问。比如:“我的选择有……您觉得哪一个更合适?”“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您的意见呢?”
5、对自己的提问,象上文示范的那样做一番人称转换,变成别人问自己,然后再读一下,看看是不是很“LOW”、有没有不妥之处。
总之,网络时代,要想避免“变笨”,除了多动脑、勤思考,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