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的典故源于中国禅宗,确切说是源于赵州禅师的“吃茶去”这一典故。迷也吃茶去、悟也吃茶去,这简单三字中却又禅宗“不立文字”的要义,其本意是要参修者不执著与吃茶去这当机之断,而是超越一切对立,归于自性之本然,以体悟一切存在。
禅宗典故谓修道有三层次,先是未开悟时候的“看山是山”,后是参学时起疑情的“看山不是山”,最后又归于洞见本原“看山是山”。这倒与茶道异曲同工,初入口苦涩,后回甘,久之又归于平淡,层层递进,一次又比一次境界高。回甘着在于一个“回”字。《一代宗师》之中,八卦宗师宫海田告诫马三“老猿回头”一式的关隘,不在挂印在回头。浮生莫不如此。每每行至前后不得之际,一回头则见本心、则见境界。
佛门常谓“回头是岸”,“岸”不是退缩的去处,是对于生命的释然,回头之后再看当下,则又淡然了些,对于眼前所执著的,又产生了平等心,至此眼前豁然、境界全出。
在人生修行次第上,普洱与禅内涵相通。初尝时味触觉苦,生种种厌离之心,为此心所缚;又回甘,生贪恋心,又为此心所束缚;而后甘苦归于平淡,则厌离与贪恋诸心遁于无形,又契合《金刚经》所谓的“诸心皆为非心”之妙义,回归生活之真,不执著于是与非的区别,以旷达冲虚之心超越是非的对立。
路漫漫其修远兮,浮生匆忙,苦与不苦只在寸心中。不放对苦的厌离心,不执著对甘的的贪恋心,明白当下存在于苦与甘之上,方得品茶之妙,否则是附庸风雅,辜负酽厚的普洱,更甚至把品茶变为“牛饮”。
恬淡安闲对着眼前杯盏,无管结果如何,且“吃茶去”,任山是山水是水,或者山非山水非水,毕竟一执著便入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