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个超长的假期,使一部分像我一样的人,感受到来自自己生活中舒适圈的安逸。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重复同样的动作。起床,上网课,吃饭,上网课,吃饭,休息,睡觉,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每当突然闲下来的时候,不经回忆到,我今天做了什么,我怎么在过和昨天一样的生活。看到网上一句话,所谓眼前的舒适不过就是生活的苟且.那么,何为舒适圈?
1.舒适区:指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此解释来自百度)
2.学习区:指一个人除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之外的新的想法和事物,需要自身去学习,去实践。
3 恐慌区:不在自身接受范围以内,自身把控不了的事情,从而使自己产生恐慌的心理
在NoelTichy提出来的三圈理论中,他把范围分成了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那么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后,压力和焦虑必定会随之而来,所以,在这个理论之中,毋庸置疑的是最适合我们过渡的就是学习区了。在学习区中,即可以给自己带来挑战认识新的事物,新的自己,对每一天的生活充满乐趣,又可以不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让自己进入一种烦躁的状态。可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区,有些人还在摸索,有些人已经踏出了第一步。
2015年4月14日早晨,一封来自河南省的一名女心理教师的一份辞职信,引起了一片热议。“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她,安逸的舒适圈生活,就被这10个字轻轻松松的打破,她做出了一件多少人都想要做的事情。不得不说,她是幸运的。打破了自己的舒适圈,在旅行的路上,遇见了自己的良缘,开了自己的客栈,有了与之前不一样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她再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后,找到并开始经营另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舒适圈。这是我们不曾拥有的幸运。
这件事情,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开头,不是结尾。而是,她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的一句话“一切都有可能”。在她看来,她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逃离舒适圈,而只是做一种新的尝试,去追求一种新的生活。现在的生活也许不是最适合你的生活,现在的舒适圈也许只是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心理暗示,但是,其实它并不适合你。找到那个适合你的舒适圈,找到那个适合你的生活。
百度百科上面说到:舒适区是自我调节器,它对人稳定情绪的作用。真正有效的舒适区是可以引导自我,调节自我,而不是固步自封,沉溺其中。不要把自身的懒惰,归罪于舒适区;也不要把自身的对生活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也不会主动地付出太多的努力的想法,归罪于舒适区。它终究只是你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
舒适圈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的一寸土地,逃离舒适圈也曾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曾出现的想法,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逃离自己的舒适圈。我们需要活的安逸,但不是混吃等死,也不是去做一个逆袭的王者,而是找到我们与生活直接的平衡,并维持它,经营它,并发展它。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每一个人也都有他自己的舒适圈。把握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舒适圈,才是对生活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