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给大家树立了道德标杆:仁者。
但标杆就是标杆,它意味着普通人能达到的高度是有区别的。普通人很难时时心怀仁德,而老夫子的要求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吃饭的片刻不能忘,匆忙的时候不能忘,颠沛流离的时候不能忘,这样心怀仁德的人才堪称君子(仁者)。
当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之后,孔夫子很老实地承认这种道德标杆在现实中他也罕见其人,只是当人类的道德有个高标准,引导大家向它靠拢,总比大家都在烂泥塘里比谁更臭谁更无耻来得好。
这是吸引我学论语的理由之一,犹如我不一定能拥有蓝天,但我希望自己起码知道天能那么的蓝,那么美好。
4.6【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他的仁德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增加什么;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