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天一直在强调,对人事物的区分是关键,我们做区分的“见识”从哪里来的?
举例说明:比如,孩子小黑高一了,不去上学,爸爸大辉妈妈大白都认为这是问题,觉得老师唯分数看孩子,孩子适应不了学校高压的环境。
这是我需要强调一点,老师选择按照她在学校的规则管教孩子,是对的;孩子ta在学校的环境下不适应,通过不去上学调整自己也是对的;父母看到孩子不去上学着急焦虑也是对的。我们不去怪某个人,大家都没有错。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不去上学是问题”,这个“见识”从哪里来?我能想到的:个体的经历、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时代下的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影响。跳出这个时代文化背景,作为七零后,我联想到我的同学,高一辍学,ta父母立刻要ta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那时候的辍学不是问题。
如果父母认为高一的孩子辍学是问题,接下来怎么办是关键?ta可以借助的资源力量有哪些?家人?朋友?老师?心理咨询师?ta可以做一点点什么,影响自己的孩子恢复上学呢。
我联想到的,我没有能力改变学校的规章制度,我能想到的一点点是在家里创造一个允许自由表达的空间,允许孩子吐槽,表达压力,发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