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人是经济动物。
一切行为,
都遵循经济学最小成本化法则。
唯独亲情,不可以这样。
文:深井冰蓝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近,由姚晨,郭京飞等人主演的电视剧《都挺好》火遍了全网,再一次掀起了大众对“原生家庭”的讨论。
当然,这部剧火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拍的太过真实,很多网友甚至直言这部剧简直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而在《都挺好》里,其实最大的一个核心冲突点就是“重男轻女”。
其实早在这之前,关于“重男轻女”的家庭——“《欢乐颂》里樊胜美一家”就曾被众多网友讨论过。
当时的热度远不及现在高,原因可能是《欢乐颂》里要分别刻画5个主演,所以关于“重男轻女”的人物家庭塑造就只点到为止吧。
本期,我也趁着《都挺好》的一波热度,用心理学为大家剖析一下关于“重男轻女”那些事儿。
一提到“重男轻女”这个词,就不得不让人想起钱钟书在《围城》里描述过的一句话:
“运气好的人家,第一胎准是个女儿,既可以帮厨帮拥,又可以带大弟弟妹妹,父母省了一个佣人钱,嫁出去又是一笔收入。”
这是一句反话,却也反驳了我们常认为是“绝对政治正确”的一句老话: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01解密:为何大多“重男轻女”家庭里的“女孩”都活成了“汉子”?
其实就算抛开现世经验,单纯就从《都挺好》和《欢乐颂》里都可以大致看出,“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基本上男孩最后都成为了“妈宝男”,而女孩则成了“扶弟魔”。
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规律呢?
其实,我们如果从儿童早期的童年经历去追溯就不难理解了。
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女孩势必不会得到父母太多的注视或爱,她的一出身开始就是不被父母所接纳,所欢喜的,而一个孩子童年期的成长则是渴望被父母“看见”的,
所以“女孩”如若想获取父母的夸奖,引起父母的注意,甚至得到那么一丁点父母的爱就必须“听话”,
必须做可以让父母乐于看见的事,这些可以是为全家洗衣服,做饭,也可以是考试考到第一,总之这一过程下,女孩在外人看来会是相当的优秀。
而男孩呢?
获取父母最多爱的那个孩子,为何总是活成了“妈宝”了呢?
答案也很简单,两个字:“溺爱”。
讲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故事出处记不得了,大致内容是:
一母亲询问一心理咨询师说,他儿子老大不小了,好不容易家里给找了女朋友,可是现在结婚却还逼自己给他买房。
这位母亲问咨询师,怎样才能让他儿子独立不啃老呢?
咨询师问这位母亲,请问你是怎样爱你的儿子的呢?在他小时候?
这位母亲回答:我儿子从小我就很爱他,他很小的时候自己系鞋带系不好,我怕他绊倒磕着,所以从此以后我都帮他系鞋带。
咨询师打断了这位母亲的话,说到:
那是不是他第一次洗衣服时洗不干净衣服,所以从此以后你都不让他洗衣服了呢?
小时候他第一次做饭你怕他烫伤,所以你就从不让他进厨房了呢?
.....
这位母亲惊讶的反问咨询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咨询师回答:从那根鞋带开始。
这位母亲继续问到:那我到底该怎么办?
咨询师回答:除了答应他的提议,其他的无能为力。
这个故事并没有发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可是依然可以解释“重男轻女”家庭里“妈宝男”的宿命。
“妈宝男”有两种,一种是从小被要求听话懂事的,另一种就是溺爱型的。
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大多都是后者,依靠性别理所当然的享受父母偏心的爱,所以也就没有经历过生活、社会的磨练,成年以后年纪倒是一年比一年大,可是心理上依然是当年未成熟的孩子。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欢乐颂》里樊胜美的哥哥和《都挺好》里周明玉的哥哥本质都是一样的原因了。
02“重男轻女”家庭里,是不是“男孩”就要更幸运?
表象上看,很多人都会误解,以为男孩是重男轻女家庭里获得爱最多的一位,所以他至少是幸运的,
但真相却是,一个近乎畸形变态的家庭里,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幸存者,他们都是受害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女孩的不公自然不用多说,而男孩的不公则更隐秘。
有一对“爱无能”的父母千万别指望他们会给孩子输出一份干净纯粹的“真爱”。
男孩之所以也是受害者,那是因为他的被害之处在于他整个人完完全全的被父母所吞噬。
他整个童年期一开始就是被父母时时刻刻“监视”,他想做事,父母说:“不,你可以让你妹妹?姐姐来”或者“不,我们帮你来”。
这种监视式的保护,不仅阻断了男孩自我独立,自我探索的向上的“生能量”,个人私密的空间还被不断压缩侵入直至归零。
而这种吞噬感究竟有多可怕呢?
不妨可以参考一下男星朱雨辰。
朱雨辰虽是独生子女,可他却有个不亚于重男轻女的家庭——她的妈妈。
常年被监控的朱雨辰,曾无力的对自己母亲说过这么一句话:“你这是要搞死我。”
03为什么“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母亲多是“主谋”?
《都挺好》这部剧大火之时,我自己的很多群也都在很活跃的讨论这个话题,其中有个群就有人在说,那些越是重男轻女的家庭,越是仇视女孩的人,还就基本就是女人。
其中有个群友甚至还就感叹:“女人为何总是要为难女人啊”。
“越是仇视女孩的人还越就是女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所以想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就必须得往上一代寻找答案。
最年轻的一代里,一个孩子如果有个重男轻女的母亲,那么她的母亲多半也是有个重男轻女的母亲,一环扣一环,你可以自行想像一下这种代际传承的场面。
最年轻一代的母亲事实上也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童年早期她也是被这样不平等的对待过来的。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最年轻代的母亲,幼儿时就未获得过爱,长大后自己做了母亲后自然也不会懂得如何付出爱,“爱无能”的结果早就在童年埋下了种子。
问题的矛盾点最后待解释的是,为什么遭遇过重男轻女不平等待遇的女孩,还越容易成为重男轻女的继承者?
这是因为,在家庭关系里还存在另一种游戏:权利游戏。
一个年轻代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母亲幼年时是被不公正待遇过的受害者,她早期的所有权利是被剥夺过的,可以说她就是在当时她那个家庭里处于权利最底端。
而待她成年,尤其是成家时,她有了她自己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此时就意味着她成为这个环境里权利最大的人了,而一旦她体验到了权利的快感时,历史也就重演了。
而一定意义上,如果母亲想一直掌握这份迟来的权利,那么她最好的办法就是:管好她的孩子,并且管的越死越好。
04“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女孩如何才能摆脱?
为什么大多“重男轻女”家庭里出来的女孩最后都变成了扶弟魔了呢?
她们成年以后真的就不知道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吗?
当然知道。
可是为什么依然逃离不了自己那个几近变态没有人性的家庭呢?
很简单,和童年一样,仍然不敢相信那个事实:我的父母并不爱我。
在重男轻女家庭里,长大成年后的女孩,比幼年更有能力了,不只是做做家务了,还可以给父母经济援助了,甚至可以援助自己的兄弟了,但是最底层的期待和愿望依然没变,那就是:她们实在是太渴望父母的爱了。
甚至她们就从这些自我牺牲式的付出里试图让父母看到:看吧,我是值得你们爱的。
可是“爱无能”终究是爱无能的,不要试图去证明我值得爱,只有放弃从重男轻女的父母哪儿获得爱才能真正的“重生”。
最后,可能会有人还会有个疑问,题目标题既然讲“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没有幸存者”,那一个家庭里父亲的角色去了哪里了呢?
对啊,这还差一个人没有分析呀!
那,不妨留着这个疑问,仔细想想:
“父亲这个角色到底去哪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