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单亲”,“家暴”,“高控”,“鸡娃”,“低压”等这些各式各样的家庭形容词似乎在向我们宣告着不幸家庭的悲哀。为什么本来和蔼可亲的爸爸妈妈逐渐变成“魔鬼”,用冰冷的言语和行为肆意伤害自己的孩子,给孩子的童年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黑纱?
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是孩子。在他们的孩童时期,他们价值观念,社会技能的习得都来源于自己的父母。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认为,人的内在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以及儿童自我状态,这三种自我状态分别表现在他们与外在事情或自己的内在状态的不同的感知,想法和行为的方式上。
何谓父母自我状态?即指一个人从父母那里学习的,并整合到自己人格里的那些部分,因为那部分主要来自于自己的父母,所以个体会在不知不觉间表现出和父母相同的行为,动作,语言,态度等。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是控制型,专制性的父母,那么这个孩子在长大后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就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
一. 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倾向于控制自己的孩子。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在这些人小时候,由于长期处于父母高控高压的环境下,他们的自我意识和需求被长期压抑,于是人的生本能被激发出来,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他们往往会采用“合理化-认同父母”的防御机制如认为父母过分地打骂教育是爱自己的体现,以此来保证自我内在的平衡。
二. 和自己的父母恰恰相反,对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顾,放养式教养,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他们之所以表现出与自己的父母截然相反的养育孩子方式,可能是因为在小时候,他们对于父母的高控高压式教育并不认同,但由于能力悬殊的缘故,这种对于父母的不认同感以及愤怒的情绪被压抑下去,直到自己成人后有能力摆脱父母时,来自小时候的愤怒与委屈的情绪浮到意识层面,给自己的孩子绝对的自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小时候的自己的弥补。
何谓成人自我状态?即指一个人的行为,思考,感觉的方式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的反应,并且是能够考虑后果的反应。个体往往表现出理性,尊重,民主,平等,有原则,现实,顾全大局等品质。
良好成人自我状态的形成对个体将来是否可以顺利适应社会及其重要。
何谓儿童自我状态?即指一个人以自己的过去(特别是年幼时)的方式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个体往往表现出直言直语,自我中心,冲动,感情用事,单纯,喜怒无常,哭泣,不负责任等品质。
如果一个父亲或母亲,在他们的三种自我状态中,其儿童自我状态占主导地位,那么这个父亲或母亲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和孩子发生角色颠倒:孩子扮演父母角色,照顾爸爸妈妈;父母扮演孩子角色,要求并享受孩子的照顾。在这种角色颠倒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往往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问题,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
总的来说,人们的三种自我状态的形成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三种自我状态失衡,那么这种失衡就会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一代代的影响下去。
依据艾瑞克·伯恩的说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脚本,这个脚本在人6岁之前就已经写好,并且难以更改。人在6岁以后,通常会按照这个写好的脚本来演绎自己的人生故事。所谓人生脚本“指是人童年时针对一生的计划,被父母所强化,从生活的经验中得到证明,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这个脚本往往是别人所赋予的,而这个“别人”通常是人们的父母。在人还是孩子时,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为父母从自身需求或者感受出发,给孩子提要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非孩子的需求,通常情况下,父母对孩子传递的往往是负面的要求和信息。这些要求和信息是阻止孩子做某事,被称之为“禁令”,大概有12种类型,这些“禁令”往往具有威胁性,恐吓性,否定性,拒绝性等。 12种“禁令”具体包括:
1) 不要存在—“我就不该把你生下来”;“你跟你爸(妈)吧,我不要你了”
2) 不要男孩/女孩—“你要是个男孩就好了”;“我想要的不是你”
3) 不要像个孩子—“这有啥好笑的,跟个神经病似的”;“你想的太简单了”
4) 不要长大—“永远陪在爸爸(妈妈)身边好不好?”;“不要离我们太远”
5) 不要成功—“你这次就是运气而已,下次就不一定了”;“你真笨死了”
6) 不要做任何事情—“你坐着啥都不用干”;“将来的工作我已经给你安排好了”
7) 不要重要—“你要照顾全家人的感受”;“你应该帮帮爸爸(妈妈)了”
8) 不要有归属感—“你要站在妈妈这边,听到没有!”;“不准去找狐朋狗友玩”
9) 不要亲近—“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包括爸爸妈妈”;“不准再去见爸爸(妈妈)”
10) 不要健康—孩子用生病挽回父母的关心
11) 不要思考—“你这样想不对!你应该这样”;“逆子,我是你爹,就听我的”
12) 不要有感觉—“男子汉大丈夫,不准哭!”;“忍一忍就过去了”
这12种父母给予的禁令,会在孩子内心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与阴影,这些负面的信息会化成孩子的一种内在信念,这些信念就会变成孩子未来的人生脚本,所以当孩子也为人母时,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要求也会采用或继续继承或彻底抛弃这两种选择来对待孩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