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缘起
一日,和友人讨论诗歌与音乐的问题,大家发言踊跃,精彩言论频现,听之受益匪浅。细想自己当时的表述,多有值得商榷之处,故写下此篇,作为补充,欢迎各位大咖指正批评。
01 专业与业余
谈到任何艺术性的问题,都绕不开这个话题,或者说角度。大家踊跃发言之际,都会谦虚的加上一句:见笑见笑, 我也不专业。那么问题来了,谈论交流和专业不专业有没有关系?
其实并没有关系,我可以不专业,但我喜欢音乐;我不会填词,但我可以喜欢诗歌。这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没有阶级,没有任何的局限,他是普世的,他对待众生是平等的。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可以学音乐,谈钢琴,一个在乡下种地的农民也可以谈琵琶,听音乐,两人在艺术面前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是,欣赏谈论是一回事,当把艺术作为一个职业,一个专业的时候,区别就出来了。一伙人凑在一起,你说你喜欢谁的音乐,我喜欢谁的诗歌,都没有问题。但当一伙人凑在一起,商量着要做一首曲子的时候,那就和专业不专业有关系了。我从来不建议和非专业的人请教专业问题。因为非专业的人告诉你的东西是感性的,是没有条理的,是根据他的经验,而非他系统的学习而得来的。你会被他误导,以为专业就是那么回事。其实大错特错。
现在很多跨领域的人才,在一个他不熟悉的行业做的很好,谦虚的说:其实他不专业。我们幼稚的认为人家说的是真的,其实他所谓的不专业只是没有读过相关的专业而已。你让一个工程师写一个曲子,你让一个理科学生去填一个词,那么专业和非专业就对比出来了。
欣赏无谓业余,创作始于专业。
02 诗歌为何会死?
学过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文学始于诗歌。诗歌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散文,再次才是小说,而国外正好相反。诗歌作为一个最高层的文学艺术,在中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诗歌的繁荣与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社会的发展。翻翻二十四史,最开明的唐宋两朝,诗歌鼎盛,社会风气良好。而到了明朝清朝,专制统治森严,民间再无诗歌,只能传看小说为乐。
问题在于,就是这样一门这最高深的艺术形式,入门门槛却是最低的,一支笔,一张随便哪里撕下的纸就可以开始创作。
这样一个悖论,导致了诗歌的提前死亡。
当诗歌还停留在《诗经》时代的时候,你发现别说写,一句话有一半的字你不认识。到了唐诗,平平仄仄你分不清。到了宋词,韵律没那么重要了,青楼里的姑娘,读几年书也开始能写了。大家发现脱离了严肃主题,严格韵律的羁绊之后,反而更容易传播了。于是到了近代,干脆废掉古诗,变成了现代诗,人人都可以站在高楼上,大喊一声,我要当诗人。
当一门艺术的门槛太低,就会有无数的人涌入,导致生产出许多参差不齐的作品,留下许多的文化垃圾,像苍蝇蚊虫一样在你耳边嗡嗡作响,扰你清梦,你辨别不出哪些是好东西,哪些是坏的,于是开始排斥,开始摒弃,到最后发展到讨厌和厌弃。
理解了这个,也就能理解为什么音乐还在世界上流传,而且越流传越广。一伙人凑在一起,一天内可以写出无数首诗歌,不论好坏,但是一周内也未必写得出一个曲子,即使是很烂的曲子。
想到为何死,就会明白如何生。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整体素养开始提高,精神需求加剧,散文小说已经无法满足的时候,诗歌就重生了。网上流传着一篇一个中学生用文言文续写《红楼梦》的文章,文采斐然,《中国诗词大会》流行,《朗读者》让人重拾语言的魅力,都是这种诗歌重生的征兆。只是这条路很长很长,长到也许我们根本等不到......
03 艺术与商业
谈到艺术,总避不开一个话题:商业。创作艺术作品的人,总是在说一句话,我这是艺术作品,你一个商人不懂。但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东西那么好,就是卖不出去,艺术家永远很穷。
说这话的人,他并不了解艺术和商业的关系。
两者不是相对立的,相反,两者的区别只在一线之间。
一旦艺术品想要变现,就必须变成商品,因为只有在商品市场,才能获得利润。那么作为商品,就必然有它的价值和价格,只有消费者认为这艺术品的价值大于价格的时候,才会成交。也就是说,欣赏,创作艺术人人皆可,三岁小孩子画的画,你也可以称其为艺术品,但若要靠卖画为生,就必须遵守商业市场的游戏规则。
理解了这一点,艺术家们再也不用自怨自艾,作为艺术,是向内的,符合自己的希望愿景想象就可以,而作为商品,他是向外的,必须有人买单,必须有消费者才行。
启功的字,徐悲鸿的画,现在是有钱都买不到,正好对应了商业市场上最重要的一条规律:稀缺。
所以说,电影里,一直存在着艺术片和商业片的争论。其实在我看来,这话题真的非常扯淡。冯小刚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是艺术片你就拿奖拿到手软,别去考虑票房;是商业片,你就想尽办法赚钱,别去管影评人的批判。就是这么简单么。艺术片一不小心赚钱了,它还是艺术片,商业片不赚钱,它也成不了艺术片。
以上都是些很大的问题,三言两语实在说不清楚,其实也非常难说清楚。艺术,其实以小不以大,去推敲作品的细节,也许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