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刷书?

2022.2.13

开卷有益

从2月开始刷书,有时候一天2本,有时候3本,到今天为止一共刷了29本书。一边刷书一边写反思文章,从书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自我决定论”中的人的三大内在动机:自主、胜任、归属,给我提供了新的认知模型。

也有很多疑惑,比如前段时间连续看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结果根本找不到哪一本书可以帮助家长解决所有的疑惑,于是开始怀疑:这些书有用吗?也一度因此好多天没有再看关于家庭教育的书。

但是不管是明面上的收获或者疑惑都让我收获了很多。能明白很多道理自然让我非常兴奋。但是迷惑也让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因为当真正解开迷惑的时候,就是收获的时候。

一波三折

我有好几天,没有看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当我读到《自驱型成长》的时候,我终于明白或者阶段性明白了以前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的一些底层逻辑。当我明白这些的时候,甚至会莫名其妙的笑。

可是当我试着把学到的东西以文字的东西整理出来的时候,我竟然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了,或者找不到一种比较好的表达方式。写了两次,都没有成功,只留下了两篇“半截文”。幸好,前天在无意中看到一个关于教育的本质的视频,当我整理视频文字稿的时候,发现竟然把之前的思考梳理了出来。这时候,我才豁然开朗。

这一波三折的起伏才是认知升级的快乐。

类似的事情前段时间也发生过,就是我意识到“学习是一个闭环双系统的过程”那次。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煎熬,最后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洞见。

只要肯于尝试总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就像《人的全景》中说的“成长四益”:开卷有益,出门有益,开口有益,交流有益。

找找方法

现在跟着得到头条学会了一件事:凡事问个“能学到点什么”。比如,得到头条经常是这样的,先介绍最近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说:事情就是这样,来看看我们能学到点什么。

根据刘润老师的快速学习四部曲:泛读、建模、求教、复述,我可以把我的学习好好规划一下。

横向:

现在是各种泛读,主要是对许多行业有一个了解。可能我还需要对很多行业进行了解,但是不必要每一步都做到,只需做到初步建模即可,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能有个分析架构即可。

我还对这些类目感兴趣,比如,心理学、哲学、数学、情绪控制、沟通表达、新媒体运营、认知、减肥、健康、意志力、文学、历史、营销、人脉管理、私域流量、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数学、物理学、生物进化、行为设计等等。按照得到听书上的类目,一个类目一个类目地刷书。

一边刷书一边建模一边应用。碰到问题,就试着用总结的模型进行分析。

纵向:

现在,在习惯培养和家庭教育上都有了思考框架,但是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甚至想,能不能设计一个小程序,当家长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输入自己所遇问题的关键词,就可以查到一些参考解决方案,就像《原则》中讲的那样。

现在主要通过写作、应用来巩固学到的东西。

我的方法

❶刷书,大量泛读,主要读得到听书稿,比较短(一般8000字左右),而且都是精华,还有思维导图。读起来比较容易,而且还能在短时间内分辨一本书值不值得读。碰到比较喜欢的就在当当云阅读上搜相关书籍,抽机会就再看一遍全文。

❷复习,读完之后,拿出一张白纸,看着思维导图把整篇文章重新梳理一下,不明白的地方会停下来认真弄懂。这样读书不至于看了就忘,用的时候也能想到个大概。

❸记录,整理完之后把书名、阅读时间、作者、主要内容和关键词输入到一个excel表格中,方便以后查阅。

❹建模,每过一段时间或者一段时间内连续看了一些同一主题的书,我会把这些书稿放到一起对比着总结一些规律,认真查找其中的底层逻辑。也就是建立思考这个主题的思考模型。

❺应用,我每天会写一篇文章都是当天的反思。在写作的时候或者碰到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会刻意去运用最近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翻阅那些看过的听书稿,不一定是当天的,但是只要碰到相关的,我都会翻出同类型的几篇听书稿,对比着看。如果已经建过思考模型,我会拿着思考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不断修正思考模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