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别想跟大家聊聊在新西兰生活的体验。
三年前,刚刚来到新西兰时,我天天都被美景震憾着,蓝天白云绿草地,纯净的空气自由的呼吸,善良友好的人们……
这应该也是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的国外生活吧……
各种美好、充满乐趣、能学习到国外多元的文化,能接触到先进的高等教育、能看到在国内看不到的风景,还能品尝到各国地道的美食,多幸福啊!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这样的美好,是旅游,而不是生活在那里。
以我的体验,真的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全新的国家,无论你是留学还是定居,除了语言这一关外,决定你是否幸福的,最大的一道坎儿莫过于生活能力。
生活能力指的是什么呢?是指能够把自己照顾好的能力,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和安全,能找到并使用需要的信息,可以交到朋友等等。
而刚刚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语言不一样、文化不一样、食物不一样……当初来乍到的新鲜感褪去,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会赤裸裸的展示在你面前。
小C的苦恼
小C是一位落地新西兰6个月的姑娘,对她来说,拿着雅思6.5的成绩,英语专8的证书,本以为落地后是各种美好的生活在等待着她。
语言对她来说完全不是问题,那么她遇到了什么困难呢?
她不会开车,不会看地图,还是典型的路痴一枚。
刚刚到新西兰的那段时间,因为不会开车错失了很多工作机会。再加上找不到公交车站、坐反方向、迷路是常事,因此而常常崩溃。
环境的转换,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的。大到租房、选课,小到哪怕去办公交卡,由于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也可能花上更多的时间去搞定。
这样一想上濒还真是有远见,所有的游走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让孩子们去体验公共交通,自己去办卡买票,自己研究交通系统,选择最合适的路线,而不是坐在旅游巴士上,这样孩子将来无论到哪个国家生活,也不会遇到小C的烦恼。
小A的烦恼
而对于会开车的小A来说,她没有小C的烦恼,她苦恼的是:不会洗衣做饭。
在国内的时候家里有佣人的她,从来就没进过厨房的她,到了国外,才开始学习使用洗衣机、洗碗机、烘干机……开始学习做饭、炒菜……真的不夸张,她刚开始来的时候连做米饭都不会。
国外的食物再好吃,也终究不是从小的味道,更何况也负担不起天天去外面吃。历经了无数次崩溃后,她将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放进菜谱里,严格按照工序、用量、温度烹饪,如今她已完全无惧进厨房,做的饭菜还相当地好吃。
去年,一个留学生半夜叫醒爸妈教做西红柿炒鸡蛋的视频还历历在目,有人说出国前天天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出国后只喜欢煮米饭吃西红柿炒鸡蛋。
高晓松说起他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去不同的超市,买不同国家的食材,然后做成他独一无二的火锅底料,招待朋友也满足自己的胃。
出国后才发现自己是中国胃,这是一种乡愁和慰藉,学习做饭就成了到了国外后成长的第一步。
学习做饭的女儿
我的苦恼
对于会开车、会做饭的我呢?
我最害怕的是各种需要动手的事情:像是组装家具、安装窗帘、钉个书架、装个门锁之类的……
看起来都是小事情吧?国内这些工作都是全包的,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要自己动手做!
但和出去吃饭同理的是,当发现新西兰人工如此之贵后,自然而然就想到不如自己做吧?
一开始,仅仅是安装个窗帘杆也得用上一天,得看懂说明,还要正确安装,常常是做着做着就崩溃了(尤其是装错重来的时候),大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接着干。
现在呢?对着设计图纸都能计算出一个房子需要多少张石膏板,算出面积自己去买好地板、瓷砖,买来油漆就把房子粉刷一新……
我对生活已经不怯了。
女儿被我感染的也一起干活
本地孩子
再反观本地的孩子呢?
他们的生活能力没有被“专门”地培养过,只是融入了生活当中。
比如2岁男孩的玩具就是割草机、铁锹、耙子……
一个爸爸来我家买二手的车库门,他11岁的儿子也来了当帮手,帮助爸爸拆卸,装车,不是爸爸要求他来的,而是他自己觉得是家里的一份子,这是他应该做的事。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些事情将来智能机器人都能做,当然,你也可能会说钱可以搞定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都不在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
我想表达的是,在经历种种生活挑战后那种成长的喜悦,那种脚踏实地生活的幸福感。
知识有人教可以学,生活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