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问关于韵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字分多少韵?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笼统,只能简单列举一下。每个时代使用的韵是不一样的,而现在又不能完全还原当时的用韵情况,只是凭借后人的归纳和考证,大致如下的历程:
1、《诗经》时代,古韵分十一类、二十九部。
2、《楚辞》时代,古韵分为三十部。
3、南朝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的四声,即“平、上、去、入”,并创立“四声八病”之说。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而来的。
4、隋朝,陆法言编纂《切韵》一书,全书共五卷,分一百九十三韵。此为唐宋韵书的始祖。
5、唐初科举考试,采用律韵,对押韵作出严格规定和限制。孙愐编《唐韵》一书,经考证,为《切韵》的增字加注之作。后,许敬宗又将《切韵》之中部分邻近的韵部合并。
6、北宋,陈彭年、丘雍等人奉旨将隋朝的《切韵》扩编为《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增至二百零六韵,是历代韵书中分韵最多的一种。此后出现的韵书在韵目和删改方面,皆以此为基础。
7、金代,王文郁刊印了《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其韵部合并为一百零六个,大为简便、实用。自此,后代韵书基本以此韵目为标准。因金朝负责印书的官员叫作“平水书籍”,故此韵书名为“平水”,这也是《平水韵》之称谓的正源。
8、南宋,平水人刘渊以王文郁《平水韵》为原本,刊印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此书将原本中一个韵部进行分韵,共一百零七韵。
9、元初,《韵府群玉》、《古今韵会举要》,均师法《平水韵》。
10、元末,周德昌编纂《中原音韵》。共十九韵部,为北音韵书的开端,是研究近代普通话的重要参考资料。
11、明末清初,《十三辙》出现,对韵辙有了大刀阔斧的合并,只分出十三个名目,在北方戏曲、曲艺界广泛使用。
12、清代,张玉书等人奉旨编纂《佩文诗韵》。此书的出现大大巩固了“平水韵”的地位,清代至今的诗人、词人均依照“平水韵”来作诗、填词。
13、民国初年,“国语推行委员会”编纂《中华新韵》,共分十八韵部。在押韵效果上做了合理的改造,为现在大多数人所接受。
14、新中国成立后,新旧诗韵共存、并用,百花齐放。
再多说一句。
韵,是中国语言的特殊贡献和特色,经过时代的不同而又着不同的特色。就作诗而言,特别是格律诗,本人一贯提倡学习古韵、运用古韵,因为,格律诗繁荣于唐朝,运用古韵的诗词,才能体现出韵在诗词中的特殊韵味。
有不同意见,欢迎批判指正。欢迎关注本人账号和专题,一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