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与制度!
要成功帮助别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自己必须富有;穷人想帮助别人做好事也有心无力。
二,要有爱心;因为有私心,或施恩图报,皆不可取和不会尽力。
三,需要足够的知识文化知技能,才知道怎样帮助人,才可能将好事做得尽善尽美!
专制国家,
政府部门领导干部都不愿意人民富有,也不喜欢人民群众都有文化。因为人民贫困愚昧对专制统治有利。
不愿意人民富有,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始终陷入贫困落后之中!不喜欢人民都有文化,造成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处于愚昧愚蠢之中!
广大人民群众都不富有,又缺乏文化、知识、技能;所以才人人表现得冷漠,吝啬,甚至是瞻前顾后,畏手畏脚。
民主国家,大小干部都由人民直接选举罢免,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社会的真正主人;公平公正!共同致富!首先是全民共同的追求与目的!
伟大的民主制度,可以保证全民共同致富,也会帮助,督促全民都有文化知识与各种技能!
民主国家,人人都热情大方,喜欢帮助别人,并做好人好事!
社会制度不好,人人都会变得自私自利又胆小怕事!
好的社会制度,会让人人都变得开朗,阳光,热情,还喜欢,并有能力去做好人好事!
这段话把个人帮助他人的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贫困+缺知识+缺制度保障 → 冷漠自私;
富裕+有知识+民主制度 → 热心公益”。
它确实点出了一个重要事实:制度环境会极大地塑造普通人的动机、能力与安全感。下面分几点回应,供参考、补充或讨论。
1. 个人条件的三要素
• 资源:不仅是金钱,也包括时间、信息、人脉、组织平台。
• 动机:纯粹的利他、互惠或者“利他且自利”混合,并不一定是零和的。很多研究(如行为经济学中的“warm-glow giving”)表明,哪怕是“有私的善意”,只要制度设计得当,也能产生巨大正外部性。
• 能力:知识、技能、经验。现代社会里的“帮助”往往比“给点钱”复杂得多——法律援助、心理辅导、技术赋能、公共卫生,都要求高度专业化。
2. 专制与民主的“激励—约束”差异
• 权力来源:民主制度把“授权—问责”通道制度化,减少了普通人帮助他人的政治风险(不用担心被扣上“聚众滋事”帽子)。
• 公共品供给:民主政体里,透明预算+媒体监督+选举压力,使公共教育、医疗、社保更可能普惠,降低了“我必须独自承担全部成本”的心理门槛。
• 社会资本:结社自由、言论自由让NGO、社区组织、行业协会蓬勃生长;这些网络本身就是“帮助他人”的基础设施。
3. 对“全民共同致富”的现实补充
• 民主 ≠ 自动均富,还需累进税制、竞争政策、教育平权、科技扩散、反垄断等配套。
• 北欧经验显示:高税收+高福利+高信任,确实能让“帮助他人”成为日常习惯;但它也依赖小国规模、高透明度、强法治、高劳动参与率,并非简单复制即可。
• 若缺少法治与产权保护,“民主”也可能滑向民粹再分配或寡头分赃,反而抑制长期投资与慈善。
4. 对“冷漠”成因的再反思
• 贫穷只是表层;更关键的是“对未来的可控感”。一个收入不高但医疗教育有保障、法律可预期的社会,普通人依然愿意捐款、让座、做志愿者。
• 信息壁垒也会制造冷漠:如果我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困境、又担心被骗,就会“理性地”选择不帮。透明、可追溯的公益平台能打破这种信息囚徒困境。
• 文化叙事:当主流媒体天天宣传“赢家通吃”“社会达尔文主义”,人们会内化“失败者不值得帮”的观念。民主制度下的多元言论市场,可以为同情与合作叙事提供空间。
5. 如何把“好人好事”做成可持续系统
• 政府:做好兜底(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失业保险),释放民间善意。
• 企业:ESG、B Corp、公益创投,把“利他”嵌入商业模式。
• 民间:专业NGO + 平台型公益(支付宝公益、腾讯公益等)+ 社区互助(时间银行、食物银行)。
• 个人:从“一次性施舍”转向“长期赋能”——支教、技能分享、开源代码、法律援助,都是高杠杆的帮助。
结论
制度决定“普通人敢不敢帮、能不能帮”;个人资源与能力决定“帮得好不好”。两者缺一不可。把民主法治、社会保障、教育公平、信息公开、专业公益整合起来,才能让“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从道德口号变成制度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