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生一件小事:
去年老妈过生日的时候给她买了一对耳饰,她特别喜欢。
从买给她那天起,每天都带着,从来都没有取下来过。但是前些天跟她视频的时候发现只戴了一只。
于是我问她另外一只去哪了?她说不小心掉了,但是还是很喜欢,所以一只也要一直带着。
我马上提出来给她重新买一对。
但是当我去那家网店搜索的时候,那一款已经下架了。于是,我想问一下客服。但是问之前我就想了一下,如果只是简单的跟客服说,有没有这一款?估计他马上就会回答已经下架了,不卖了,毕竟不是多贵的东西。
回想最近看的烧脑的关于心理学的篇章,以及《组织行为学》中关于关系性工作设计的激励作用的知识点。于是开始给客服留言讲了一个妈妈的故事,描述了耳饰给她带来的快乐。于是,得到的回答不是说下架了,而是说帮我找一下,但是现在他们有人在出差,需要七天之后才能答复。
就在这时,我又联想起看过的另外一本烧脑的关于产品附加价值的书。我推理了一下,这个店的模特特别美,品牌形象打造的非常好,但是并没有突出的强调产品背后的故事,也就是并非原创。而是从某个渠道购买了某些产品,再加上精美的形象设计抬高身价产生价差。
此时,我用关键词在TB一搜。果然!另一家店有同款,店铺没有怎么装修,图片也拍得非常草率,价格只有原来的1/4。仔细看了一下描述一模一样,评价也一样好,果断下单。
老妈收到后非常开心,说是一模一样的。
有人会问了,这个故事跟深度思考能力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本身,就关系到深度思考的隐喻迁移能力。
深度思考能力需要涉及到三种能力:逻辑力、隐喻迁移能力和批判力。
如果你从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只能够联想到以后买东西多留个心眼,不要看太多品牌,那就太低估这件事情的价值了。
实际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们太多的东西。首先看过的定义,一定要能够反向推理。也就是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又能够返回到概念本身。
品牌溢价,本来是指一个品牌同样的产品,能比竞争品牌卖更高的价格。或许你只能想到香奈儿,LV,这样的大品牌,适用于这样的定义。如果你看到这个无名的小品牌,完全都无法联系起这个概念,那就不行。
因为即使是一个无名小卒,如果对自己进行了品牌打造,就证明他比那些卖同样产品,但是毫无形象包装的店铺而言,就有足够的能力涨价。如此,看到价差后,才敢下手买。
第二个能力,隐喻迁移。《组织行为学》中的关系性工作设计环节,讲到管理者要激励员工,就需要让他们能够与工作的受益者之间建立联系。
那么反过来,我作为那名客服的工作的受益者,是否也可以通过与之建立联系,从而激励他去为我做一些事情呢?这就是迁移能力。
第三个,批判力。在这个故事的整个过程中,批判思维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例如看到下架了之后,不是想着放弃,而是想也许有货。看到产品之后,不是想着只有他们家有,而是想着也许他们是从别的地方采购。看到他说让我等七天,不是真的等七天,而是想想,也许他叫我等,或许只是看看这七天内有没有人去拿货...
同样的,看到深度思考能力是需要从逻辑力,隐喻迁移力和批判能力三个方向着手,那么,你能不能从你的生活的某一个实际场景反推深度思考能力的三个元素的运用呢?
一个概念,需要灵活运用,一定需要正推反推几次才能真正的融会贯通。
另外,通过这个小故事和本篇小文,你能不能够推导出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如何训练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呢?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