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比特币突破1万美元。
依然伴随着两种声音,一边是“突破一万美元关口意味着即将进入主流社会”,一边是“怀疑与投机交易有关”,这两种声音从比特币诞生起似乎就没停过,并且还将持续下去。
对我来说,看到这些报道跟看到某个明星的绯闻一样,过目而已。在接触区块链并且写了这么几篇笔记后,知道这事会发生,只是没想到这么快能看到它翻上两番。我相信这只是区块链世界的一个小浪花,更汹涌的潮流会是一个个区块链项目落地的时候袭来。
从6月接触区块链开始,也接近半年了,每次在看区块链原理或是新闻时,都会想着,我能做些什么?仅仅是只能买币吗?
答案早就若隐若现,在写这个“幸存记”系列的第4篇,那时所有ICO都被强制下架,我也刚刚开始看比特币白皮书,在文章的最后写下“代币对于区块链,就像芝麻对于西瓜。”,时隔整整3个月,我更加坚定这个看法,不是说可以忽视各种代币,而是要看到区块链真正的价值,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途径。
是的,“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途径”,这不仅仅适用于区块链这种新兴事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应对世界变化的生存之道,其根基其实就是懂得:社会的运作是源于不断交换。通俗一点说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别人对你,你对别人,都是在支付或收取着有形或无形的“午餐”——金钱、情感、物质、时间、感受……
所以,在面对新兴的机会时,就主动地往这方面思考,这个机会的特性是什么?能够借助这个特性解决什么问题?自己拥有的或是能够习得的哪些技能可以制定解决方案?
对于可能带来深远影响的技术变革,几乎所有人都有参与的机会,比如互联网,现在每个人都在使用它解决问题,推动经济发展,所以我们都是这一项技术变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只是有些人通过它获得了更多的财富,影响了更多人。
那么,若是把区块链也当做互联网级别的技术变革,我们能在这样的机会还没有成型之前做些什么?最近在看《深度工作》时,被作者定义的“适合新经济体的三类人”所启发,得出了我的初步设想,也分成三种:
1.资源供给者
简单地说就是注入资本,其实也还有用资源置换的途径来划地盘的方式。可以是直接投资区块链公司,或是购买代币,都是这一类,为区块链的建设者提供支持。
2.建设者
各种开发和运营等从业者。
3.生产者
在区块链结构形成后,通过自己的技能结合区块链特性而提供内容的人。比如把一首歌或一篇文章放在区块链上,通过收费来获益。
由此,我们能做的,简单来说就是,配置区块链资产、参与区块链建设和生产适应区块链特性的内容,这三者其实也可以像配置对冲资产一样,分配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去获得最大收益。
愿多年后,自己在回看这篇文章时,能庆幸当初自己的选择。
共勉!